病若在己身 医者父母心 ——古代医家医德故事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指出,医生治病时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还应当“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要“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即医生看到患者的苦恼感同身受,内心焦急悲痛,不避忌路途艰险,无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全力以赴救护患者。清代医家程杏轩在《医述》中写道:“谚云:‘医家有割股之心,安得有轻忽人命者哉?’”意思是只要能治好患者,即使要切自己腿上的肉为患者入药,医生也在所不惜,怎能拿患者生命不当回事呢?
北宋药学家唐慎微编撰的《证类本草》,是宋代以前本草学集大成之著作。该书问世后,历朝数次将其作为国家法定本草经典颁布,沿用近五百年之久。唐慎微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只要病家延请他诊病,他都全力以赴,风雨无阻,从不因富贵贫贱而区别对待。
明代医家赵梦弼,遇到急诊患者,不管是半夜敲门,还是百里之外来请,他都立即前往,七八十岁时仍拄着拐杖上门应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其行医时,从四面八方来延请的人众多,他都有求必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13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