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中的瞑眩
“瞑眩”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说命上》:“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描述的是中医诊疗过程中因正邪相互交争而出现的头晕目眩的强烈反应。经方学者娄绍昆认为,瞑眩现象可以调动机体主体性反应,动摇慢性顽固性疾病的病理稳态,其为中医临床预后转归的重要节点,亦是诸多疑难病症走向痊愈的关键所在。笔者特辑录以“瞑眩”为主题的诗词数首(诗词较长者只节选部分),略作赏析,以期在诗词文化中领略瞑眩的深邃内涵。
《病起据案无绪辄书二十五韵呈簿尉》
宋·虞俦
童子更进药,先生强起嚥。
群鬼竞揶揄,医工何瞑眩。
忽然汗四出,心愧颜有腼。
须臾返清凉,轻健欲舞抃。
虞俦,生卒年不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作者从自己生病治病过程联想到仕途坎坷,有感而发,创作该诗。以上节选部分,大意是:童子端来汤药,我硬撑着起身喝下去。这汤药竟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令我头昏目眩,病情反倒愈发加重,似乎就连群鬼都在争相嘲笑这医工的医术。忽然之间,我浑身冒汗,心知病情马上就要好转了,不免因误会医工而感到惭愧。一会儿工夫,高热退去,顿觉清凉,身轻体健,真想起身拍掌跳舞啊!
此处的“瞑眩”指服药后起战汗以透邪的反应,类似于《伤寒论》中的“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怀古呈通守郑定斋·其二》
宋·王柏
南方有良药,神妙难具写。
沉疴一刀圭,无不立愈者。
性烈必瞑眩,色恶如土苴。
仓公一见之,宝爱不忍舍。
欲起国膏肓,先当医苟且。
王柏(1197—1274),浙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字会之,一字伯会,号长啸,更号鲁斋,南宋藏书家、书画家,工诗善画,著述甚富。郑定斋,即郑士懿,生卒年不详,字从之,号定斋,宁德(今属福建)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清明廉慎,卓有政声,屡上书论朝政得失。
《怀古呈通守郑定斋》共四首,此为其二,从诗歌内容推测,当为王柏赞美郑士懿所作,四首诗分别以“东方有猗桐”“南方有良药”“西方有精铁”“北方有大井”起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04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