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结肠病 > 结肠炎 > 溃疡性结肠炎
编号:141342
温涩清利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http://www.100md.com 2021年9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530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直肠和远端结肠受累多见,也可向近端扩展,甚至遍及整个结肠。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部分患者有发热、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表现。

    中医认识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肠癖”“滞下”“肠风”“脏毒”等范畴。本病病位在大肠,涉及脾、肝、肾诸脏。湿热蕴肠、气滞络瘀为基本病机,脾虚失健为主要发病基础,饮食不节是主要发病诱因。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活动期以标实为主,多为湿热蕴肠,气血不调。如《证治汇补》有言:“滞下者,谓气食滞于下焦。肠癖者,谓湿热积于肠中,即今之痢疾也。故曰无积不成痢。痢乃湿热食积三者。”缓解期主要为正虚邪恋,脾运失健,亦有兼肾虚者。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不同症状的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各有侧重,脓血便为主者,病机侧重于湿热蕴肠,血络受伤;泄泻为主者,病机侧重于湿热蕴肠,大肠传导失司,或脾虚湿盛,运化失健;腹痛为主者,病机侧重于湿热蕴肠,气血不调,肠络阻滞,或脾虚肝旺,肝脾失调。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病情、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治疗多从调理脾胃、肝、肾、大小肠等着手,辨证施治,并结合中药灌肠等中医特色疗法。笔者常用温涩清利法治疗本病。急性期以清热燥湿、行气调血为主;缓解期宜健脾益气、补益脾肾、滋养阴血、固肠止泻、抑肝扶脾、活血化瘀。在治疗本病的同时注意饮食很关键,要选择高蛋白、低脂肪、低纤维的食物。

    验案举隅

    陆某,男,34岁。患下痢脓血便3年余,经某医院做钡剂灌肠X线摄片及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曾用链霉素等西药及参苓白术丸治疗,未见明显效果。诊时症见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日达4~5次之多,腹痛,里急后重,便后则肛坠稍减,小便短而少,舌苔微黄而腻,舌质淡红,脉滑数。辨证为湿热蕴结肠腑,气血失和。拟清肠燥湿、调气和血为治。用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

    处方:当归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苦参15克,秦皮15克,象贝母15克,乌贼骨(杵粉)15克,木香(后下)10克,枳实10克。每日2剂,每剂煎2煎,内服2次,保留灌肠1次。治疗月余,大便正常,诸症均除。后以本方为基础,合以六君加减为丸常服,调治3月,遂告康复。

    按:当归贝母苦参丸方中,当归和血,能治脓血便,即《证治汇补》所云之“和血则便脓自愈”;苦参燥湿清热,善治湿热下痢;贝母疗疮散结,与乌贼骨合用治消化道溃疡有效。故常以本方内服加灌肠用治溃疡性结肠炎证属湿热蕴结肠腑者,取效甚佳。(张德超), 百拇医药(张德超 江苏省高邮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