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园地》 > 2009年第9期
编号:12705588
中医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
http://www.100md.com 2009年9月1日 中国医学园地 2009年第9期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09)10-0035-01

    【关键词】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复杂,约30%发生于手术病人,另与外伤、肥胖、长期站立或久坐有关,本病起病急,表现为一患侧肢体肿痛及局限性压痛,站立及行走困难。甚则肿胀明显,皮肤发亮而呈青紫色,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若延误治疗可使病变范围扩展,影响深静脉功能而继发下肢静脉曲张等后遗综合征。

    发病初是由于感受湿热之邪,流注下肢,聚湿为肿而血行不畅,致络道阻塞,“脉不通则血不流”。故湿热与瘀血互结而使病症急重,来势凶猛。一般多见于因外伤、感染以及术后气血损伤而突然发病,临床症状明显,以湿热下注,脉络不通而出现瘀症为特点。
, 百拇医药
    以及多因劳累过度,或久坐久卧、产后失血,耗伤元气而致气虚。“气为血帅”,气虚则血运不畅,血不行则积瘀成块,形成瘀血而致脉络阻塞所致。其病程多迁延,症状随劳逸而增减。治疗以祛瘀通络,“通则不痛”,血脉畅通则病自。

    早期,见一侧下肢突然肿胀,疼痛固定,压痛明显,步履艰难,伴发热等症,苔薄腻,舌质红,有瘀斑,脉弦数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可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或渗湿汤加减,如萆薢、土茯苓、黄柏、牛膝、虎杖、忍冬藤、防己、米仁、丹参、当归、赤芍、泽兰、水蛭等。若发热明显,加连翘、黄苓、山栀、术通;肢体烁热、皮肤有瘀斑者,加水牛角、益母草、生地,玄参、桃仁等。

    于中、后期阶段,炎症消褪,下肢肿胀不消,肢体沉重,胀痛不甚,活动后则加重。浅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苔薄白体淡胖,脉细或沉细。治宜益气和营,活血通络。用活血通脉饮加减,如生黄芪、党参、升麻、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丹参、泽兰、牛膝、地龙、炮甲片等。腰酸腿软者加菟丝子、川断、制狗脊;肢体不温加附子、桂枝。
, 百拇医药
    属后遗症,为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见患肢肿胀沉重、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消,病程迁延。神疲乏力,面晄肢冷,入晚肿胀加重,按之没指,苔薄白质淡胖有齿印,脉细缓。治宜健脾益气,利湿消肿。用温阳健脾汤加味(黄芪、桂枝、制附子、党参、防己、米仁、茯苓皮、冬瓜皮、车前子、丝瓜络、当归、牛膝)。小便不利者加野葡萄藤、陈葫芦、赤小豆;大便溏泄者加草豆蔻、煨肉果。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生理部位在人体的下部,血液回流缓慢,宜引起瘀滞,因此,对于长期从事站立或久坐工作的人,应及早注意采取预防措施,包括适当的下肢运动。如间歇性抬高肢体,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同时做足背机械的背屈运动。或在小腿部位采用弹性压迫、按摩等,以帮助静脉血液回流。下肢有酸胀作痛、夜间经常小腿抽筋者尤应重视。尚可经常用热敷局部,以促进血液循环。此外,由于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还与劳累、感受风寒、饮酒及感染等因素有关,因此注意劳逸结合,寒冷季节外出时注意下肢保暖,节制饮酒。

    血液高凝状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45岁以上人中,体外血栓各值明显高于年轻者。由于中年以后人体内多种凝血因子含量明显增高,而生理性的抗凝物质在老年前即开始下降;同时体外血栓值亦表明,在急性期血液凝固性相对偏低,而随着病变的发展,渐进入高凝状态,因此早期治疗具有一定意义。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控制血液高凝,已有资料证明具有一定疗效且无不良反应。常用的

    中药有丹参、当归、红花、桃仁、赤芍、山甲片、水蛭、虻虫、地龙、地鳖虫等。亦可根据具体情况应用大黄蛰虫丸、当归祛瘀片等来减轻血液凝聚性,促进效肢循环的建立和促进溶栓。在发病早期,可适当应用肝素等抗凝剂。为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再发,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的治疗必须坚持较长时间,以消除血液高凝状态,巩固疗效,促进血栓的早日消除吸收。, 百拇医药(刘桂芳 敖 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