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全力研究艾滋病疫苗(独家专访)
“鸡尾酒疗法”发明人何大一博士接受本报专访
专家小传
何大一博士,1952年生于中国台湾,长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4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学士学位;1978年获得哈佛医学院博士学位。致力于艾滋病研究二十多年,发表学术论文近三百篇;于1996年发明“鸡尾酒疗法”;是美国与中国多所高校的荣誉博士、荣誉教授。
提起艾滋病治疗,很多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鸡尾酒疗法”。今年正值“鸡尾酒疗法”发明十周年,《生命时报》记者独家采访了该疗法发明者、美国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兼总裁何大一博士。
《生命时报》记者(以下简称生):如何定义“鸡尾酒疗法”?从该疗法诞生至今的10年间,有多少患者受益?
何大一(以下简称何):所谓“鸡尾酒疗法”,就是将几种药物混合在一起,同时发挥不同作用,也可称之为“多种药物疗法”。整个国际社会大约有200万至350万艾滋病患者受益。
生:这一疗法是如何发现的?
何:在1994—1995年,我发现,艾滋病病毒(HIV)会在患者体内快速复制,不断变异。这种特性使得HIV很容易逃脱药物的攻击。我意识到,只用一种药物来治疗艾滋病显然是不够的,作用不明显,需要多种药物的配合治疗,这样就能使病毒对药物的抵御能力下降。这就是“鸡尾酒疗法”的基本原理。
生:经过了10年,“鸡尾酒疗法”是否有了不同的组合或创新?
何:10年前,“鸡尾酒疗法”可使用十几种药物,现在可使用的药物已达24种,增加了一倍之多。这样,药物的组合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组合更先进了,副作用也就更小。虽然是多种药物联合,但患者仍是每晚服一片即可,疗效要比过去好很多。
生:“鸡尾酒疗法”是否存在不足,有没有办法改善?
何:不足体现在三方面:第一,“鸡尾酒疗法”能控制病毒复制,但不能杀死、消除病毒,患者必须持续吃药。第二,多种药物治疗虽然很有效果,但仍有副作用,很多患者承受不了,于是中途放弃治疗。第三,药物费用依然昂贵。在美国,一年“鸡尾酒疗法”要花费1万美元。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价格虽降了很多,患者仍负担不起。幸运的是,现在整个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在努力,想办法降低药费,让所有患者都能吃得起药。
生:您最近从“比尔·盖茨基金会”得到一笔2400多万美元的捐赠,您是否计划用它来继续研究“鸡尾酒疗法”?
何:不。我计划将赠款主要用于艾滋病疫苗的研究。这也是我过去几年中的主要工作。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最重要的就是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生:您第一次接触艾滋病病例在什么时候?
何:那是1983年,我还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作住院医师。那是一个30多岁的男性。患者以前的健康状况一直不错,但进医院时已有肺部、肠道等多处感染。从临床症状看,患者的整个免疫系统出了问题。我当时认为,这一定是一种特别的病原体感染。后来几天,陆续送来了5名患者,症状完全一样,病史也表明是免疫系统的问题,而且可能是人与人之间传播。从那时起,我就决定要研究艾滋病。
生:您认为世界各国艾滋病防治的现状如何?
何:从世界范围和流行病学的角度看,人们对艾滋病的三种传播机制已经很清楚。但艾滋病病毒的传播还在扩散。要防止其进一步传播,主要取决于政府的重视与决心。政府要教育民众,比如性生活时要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针头等。在过去25年中,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泰国、乌干达、塞内加尔等国艾滋病防治进展很好。也有不成功的例子,其主要原因在于对艾滋病没有足够的认识、否认艾滋病传播的现状。但病毒是不分国界的,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流行瘟疫。我认为,唤起政府的清醒认识,是防治艾滋病的最大挑战。
此外,新闻媒体的作用也很重要。各种采访、报道,架起了解艾滋病知识的桥梁,教育了民众,更重要的是教育了政府,使政府对艾滋病防治有了全面的认识。
生:您如何评价中国的艾滋病防治现状?
何:2003年以来,由于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大干预力度,中国艾滋病防治情况有了很大改善。我本人也参与了中国防治艾滋病的一些活动。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在2003年,参加由中国清华大学等院校和艾伦戴蒙德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艾滋病防治峰会”。在会上,还发起了“中国艾滋病防治行动”。此后在2004、2005年,中国加强了对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各省都播放了姚明和美国球星约翰逊合作的预防艾滋病的公益广告,这对艾滋病防治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中国,艾滋病防治的各方面发展,包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防治力度等,都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驻美国 李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