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497561
警惕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消炎镇痛药)引起的肾损害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18日 网易博客

     我这是第三次在博客上发表论文,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用药,警惕药源性疾病(肾损害)的发生了,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俗称消炎、镇痛、解热药物的肾损害,这类药物有吲哚美辛(消炎痛)、舒林酸、萘普生、布洛芬、保泰松、氨基比林、氟芬那酸、氯芬那酸等。上述药物除有解热、镇痛作用外之外,还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所以临床上应用广泛。长期以来,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在临床上的毒副作用相当常见,特别是可引起多种类型的肾脏损害,包括急性间质性肾炎(AIN)、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CTIN)、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球病,以及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不同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的肾损害可不相同,但可重叠出现。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神经精神系统、过敏反应及肝肾损害,其中胃肠道反应的发病率最高,约30%~50%。几乎所有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均可引起肾损害,包括近年来才用于临床的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近年来临床上因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肾损害的病人呈上升趋势,其原因很多,不看医生自己滥用止痛剂,特别是有些人应用止痛剂上瘾,也是发生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肾毒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应用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盐及吡唑酮衍生物等。这些传统的止痛剂引起肾损害常常是肾乳头坏死特征的慢性间质性肾炎(AIN)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肾损害的病因是由于应用此类药物所致,特别是在短期内大量用药者,口服或注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均有引起肾损害的可能。肾损害的发病率约为3%~5%。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引起多种类型的肾脏损害,主要是上面提到的几种,在文献中以非诺洛芬、布洛芬、甲芬那酸、吡罗昔康、双氯芬酸、萘普生、舒林酸、吲哚美辛(消炎痛)、美沙拉嗪、柳氮磺胺吡啶、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引起肾损害的报道最多。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尼美舒利等也有引起肾损害的报道。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的肾损害,通常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往往早期不被发现,有的一旦被发现就是晚期,甚至已发展为肾功能衰竭。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引起肾乳头坏死,发生组织脱落时可引起尿路梗阻,肾绞痛和肉眼血尿,有继发感染时则可出现白细胞尿等尿路感染的表现。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功能和酸化功能下降,可产生肾小管酸中度,引起尿夜增多、尿比重及尿渗透压降低,PH增高,血钾降低,血磷降低,血钠增高,二氧化氮结合力降低等,随着病程的延长,肾小球功能也可能受损害,可引起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素氮和血清肌酐酶升高。有慢性肾实质损害者常可出现肾性贫血和高血压。预防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肾损害的主要措施,就是要在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尤其是对治疗时间较长时,更应随时进行尿常规及大生化测定,以便能及早发现肾毒并及时停药和给予适当治疗(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