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961333
腾冲鱼事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3406期
     “一城镶在山水间,游子来去不思还,翡红翠绿染顺和,腾天越地云之南。”此诗是赞美云南省魅力古城腾冲县的。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这座小城,给人的印象的确美丽动人。在这里,人们不仅能够尽情领略由97座火山构成、天地造化而成的火山群、火山喷发时形成的堰塞湖——北海湿地和昼夜流淌不息、表面温度高达97℃的热海大滚锅等自然景观,而且能够亲身感受到西南丝绸之路造就的翡翠之都、茶马古道和唐代中原文化西传建造的来凤寺、明代医药交流活跃期建筑的药王宫等人文景观。这次腾冲之行,还带给笔者另外一件有意义的收获——黑鱼河观鱼及由此衍生出的与中医药学有关的一段故事。(7{-2e., 百拇医药

    有水则有鱼,这似乎是平常的道理。黑鱼河的鱼趣,在于这里出产有一种“上树鱼”,而且与《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鱼”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古代的著作中,能与树钩挂起来的鱼叫“鲇鱼”,宋代学者罗愿在《尔雅翼》中是这样解释的:“鲇鱼,善登竹,以口衔叶而跃于竹上,大抵能登高。其于水堰处,辄自下腾上,愈高远而未止。谚曰:‘鲇鱼上竹’,谓是之故也。”中国儿童教育网《成语知识》解释说:“俗说‘鲇鱼能上竹竿’,但鲇鱼黏滑无鳞,爬竿毕竟困难。”上竹也好,上树也罢,鱼从水里跃上枝头肯定是比较困难的,故“鲇鱼上竹”的俗语就有了登高虽难,只要有毅力还是能够实现的积极含义。(7{-2e., 百拇医药

    对于鲇鱼登高之说,明代本草学家李时珍是持怀疑态度的。他在《本草纲目》卷四十四中说到:“鲇乃无鳞之鱼,大首偃额,大口大腹,鮠身鳢尾,有齿有胃有须。生流水者,色青白;生止水者,色青黄,大者亦至三四十斤。”他认为,古人的说法有误,如此庞大之物,跃于竹子之上是不可能的。具有上竹竿的鱼并非鲇鱼,而是与鲇鱼相像的鲵鱼,俗称“孩儿鱼”的。他还进一步引证陈藏器的话说:“鲵生山溪中,似鲇有四足,长尾,能上树。大旱则含水上山,以草叶覆身,张口,鸟来饮水,因吸食之。声如小儿啼。”可见能够上竹或上树的鱼是存在的。从《本草纲目》的记述不难看出,李时珍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他对历史记载和民间流传的医学知识的汲取,采取的不是“拿来主义”的态度,而是要经过追根溯源、去伪存真的认真考究,然后才在科学的结论上取其精华。这种尊古而不泥古和敢于否定古人结论的精神,至今仍需要我们学习和效法。(7{-2e., 百拇医药

    生活于腾冲县黑鱼河一带的“上树鱼”,既非俗语中的鲇鱼,又非《本草纲目》中的鲵鱼,而是另一种首似马头状、身如中华鲟的小跳鱼,因此还有“马头鱼”、“树跳跳”、“石贴贴”等称谓。据当地居民讲,这种鱼个头很小,一般只有二三两重,最大的不过半斤左右。它的背部呈灰白色,腹部呈淡红色,腹部长有一个“吸盘”,每于夏秋涨水季节借势于水流的加速而跃于树上产卵。据说,经常食用这种鱼能增强人的跳跃能力、增加人的聪明智慧,使人筋骨强壮、五脏安和。因此,在现代养生热潮中特别受到追捧,一条小鱼的售价竟高达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狂捕已经造成“上树鱼”数量的急剧下降,过去人们可以看到的寻常景象已不复存在。到黑鱼河采风那天,听说有一条“上树鱼”刚刚出水,就赶快顺着沿河的烧烤摊去寻找,想通过与它的近距离接触,拍几张照片带回北京求教于鱼类和药学专家,以弄清它的确切药用功能。谁知紧跑慢跑都未能赶上食客们的速度,那条鱼已经被吃掉了。据说,与黑鱼河相连的槟榔江内还有数量较多的“上树鱼”,在周围的饭店里遇到它的机会更多。(7{-2e., 百拇医药

    腾冲寻鱼,未得其详,遗憾之外,更多的是对鱼儿命运的感叹:本是同地生,相煎何太急?我离开了黑鱼河,离开了腾冲,心里却一直放不下那擦身而过的“上树鱼”、放不下腾冲那片刚被开发的处女地的原始美丽!(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