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颖
有着一双为患者治疗骨病的神手,还有一颗爱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这就是北京罗有明中医骨伤医院副院长罗金官教授。提起中医教育的话题,他在感叹、忧虑的同时,坚定地表示,要在有生之年,尽心尽力培养后继人才,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医正骨医术,让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受益。
不是中医不行,而是有些中医人才不行
罗金官说,中医药的临床实践,验证了这门医学是科学的。不是中医不行,而是有些中医人才不行。凡是古代名医,从医的志向总是与百姓疾苦、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驱使他们为之奋斗。他们学医不论是拜师求友,还是闭门苦读,不论是刻苦钻研,还是勤于实践,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正是由于他们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日积月累,注重临床,为成为百姓心中的名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举例说,人称双桥老太太的罗有明大师从小就跟随其祖母摸骨头,找感觉,听声音,看反应,16岁独立行医至今,是当今行医时间最长,治愈病人最多的大夫,有“神医圣手”之称。无论病人伤在何处,伤轻伤重,她用手轻轻触摸,观察患者表情变化,感受受伤部位寒热程度,而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不用看X光片,就可以分辨出骨断、骨碎、骨裂、脱臼、错缝或软组织挫伤等种种情况,同时还能诊断出骨质增生、钝厚、变硬、萎缩等状况。她以“推、拿、按、捏”和“稳、准、轻、快”的特点,使病人轻松治疗,快速康复。罗有明的高超医术,受到周恩来总理、李先念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称赞。
他说,会看病的救了人,不会看病的害了人。其原因是耽误了病人最佳治疗时机,致使病人残废或死亡,不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严重损失,还玷污了中医的崇高声誉。目前有些学中医的人,胸无大志,学习知识浅尝辄止,又懒于实践,怎能掌握中医的真谛?他忠告年轻一代,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只要用心去钻研医术,吸收前人的各种论点和治疗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验证,不断创新,都会有所收益的。
坚持中医姓“中”,重视师承家传方法
在采访中,罗金官反复强调,中医首先姓“中”,这是发展中医药的方向。不按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教出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就成了西医的俘虏,失去了中医药的传统,中医药学就不姓“中”了。脱离辨证施治理论指导的中医药,也就不是完整的中医药,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医药。
几十年来,西医改造中医的做法,对年轻人影响很大。从事中医骨伤的大夫,以开刀治疗骨伤为能事。不开刀、痛苦少、见效快、收费低的传统正骨反而不予重视,弃之不用。
其实,传统的中医正骨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套关于人体骨骼关节及软组织肌筋损伤的“外因内在学”。我国古人在没有吸收西医术之前,中医正骨就对人体骨损伤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师从百岁老人罗有明的罗金官,对师承家传学习正骨有深刻的体会。他认为,古代每个时期,都有一批杰出的名医产生。那时既无大学,又无医院,这些名医是怎样成长的?学术重于衣钵,治疗积于经验。他跟随罗有明姑姑多年,一起出诊,观察各种骨伤病人,其中心法秘诀,非口授不明,穴位要术,非指点莫悟。正是在罗有明的点拨教导之下,加上自己的勤奋好学,不断实践,终于掌握了罗氏正骨秘诀,并有创造性发展。
中医讲究真传,重视师承家传的方法,可以使学有根底,术业日有长进。他在广东省中医院带了两个徒弟许树柴和刘军,一个是博士后,一个是博士生导师。他俩有理论,有能力,又谦虚好学,在罗金官的指导下,他们进步很快。罗金官说,培养徒弟,一定要看准人才,并通过信件、传真、电话、面授、讲座、会诊等各种渠道传授知识,使其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和技术,确实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
扶持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中
在北京东郊的一排平房中,记者找到这所有名的中医骨伤医院,与宽敞而富丽堂皇的大医院相比,确实简陋、寒酸。罗金官说,因为有些部门的不重视,不支持,这所专科医院20年没有发展变化。他为此感到担心和痛心。担心的是,随着老中医的先后离世,正宗的传统医学也将随之失去;痛心的是,发扬光大中医药事业已经喊了几十年,源于本土的传统医学落后于从欧美引进的西医学,不论从基础设施、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等方面,中医都没有西医发展得快。他发出的“为什么干中医这么难”的感叹,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需要政府机关和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与扶持。他分析,关键是思想认识问题。虽然国家三令五申,抢救和继承名老中医药的学术经验,也采取不少措施,但具体到基层,有些部门、人员仍重视不够,人员配备有限,投入资金少,以致中医西化严重、按照西医模式改造中医的状况依然存在。中医药要发展,关键一条是扶持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中。
如果政府支持,他打算,在中医骨伤医院的基础上,办一所中医骨伤临床学院,培养大批临床实用人才,切实为老百姓解除病痛,将罗氏正骨的传统方法一代一代传下去,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但愿他的理想能够尽快变成现实。B21
人物档案
罗金官,1936年出生于河南,现任北京罗有明中医骨伤医院副院长、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特聘教授。在5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他根据罗氏正骨秘诀,注重中西医结合、经验和理论的结合,摸索出一套治疗各种骨折、骨病和软组织损伤的方法。
学术思想与成果
提出“顺行者气血通,逆行者气血阻”;“骨当正,筋当顺,瘀血散,气血通,正骨理筋手法灵,手到病除见奇功”;“借病人之力,用病人之实”论点。
研制开发“罗氏续断接骨丸”。著有《罗氏正骨心法秘诀》、《罗氏中医骨伤秘集》。
人生感悟
善结仁义,广交朋友。
一切为中医正骨事业。 B21
有着一双为患者治疗骨病的神手,还有一颗爱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这就是北京罗有明中医骨伤医院副院长罗金官教授。提起中医教育的话题,他在感叹、忧虑的同时,坚定地表示,要在有生之年,尽心尽力培养后继人才,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医正骨医术,让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受益。
不是中医不行,而是有些中医人才不行
罗金官说,中医药的临床实践,验证了这门医学是科学的。不是中医不行,而是有些中医人才不行。凡是古代名医,从医的志向总是与百姓疾苦、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驱使他们为之奋斗。他们学医不论是拜师求友,还是闭门苦读,不论是刻苦钻研,还是勤于实践,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正是由于他们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日积月累,注重临床,为成为百姓心中的名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举例说,人称双桥老太太的罗有明大师从小就跟随其祖母摸骨头,找感觉,听声音,看反应,16岁独立行医至今,是当今行医时间最长,治愈病人最多的大夫,有“神医圣手”之称。无论病人伤在何处,伤轻伤重,她用手轻轻触摸,观察患者表情变化,感受受伤部位寒热程度,而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不用看X光片,就可以分辨出骨断、骨碎、骨裂、脱臼、错缝或软组织挫伤等种种情况,同时还能诊断出骨质增生、钝厚、变硬、萎缩等状况。她以“推、拿、按、捏”和“稳、准、轻、快”的特点,使病人轻松治疗,快速康复。罗有明的高超医术,受到周恩来总理、李先念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称赞。
他说,会看病的救了人,不会看病的害了人。其原因是耽误了病人最佳治疗时机,致使病人残废或死亡,不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严重损失,还玷污了中医的崇高声誉。目前有些学中医的人,胸无大志,学习知识浅尝辄止,又懒于实践,怎能掌握中医的真谛?他忠告年轻一代,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只要用心去钻研医术,吸收前人的各种论点和治疗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验证,不断创新,都会有所收益的。
坚持中医姓“中”,重视师承家传方法
在采访中,罗金官反复强调,中医首先姓“中”,这是发展中医药的方向。不按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教出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就成了西医的俘虏,失去了中医药的传统,中医药学就不姓“中”了。脱离辨证施治理论指导的中医药,也就不是完整的中医药,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医药。
几十年来,西医改造中医的做法,对年轻人影响很大。从事中医骨伤的大夫,以开刀治疗骨伤为能事。不开刀、痛苦少、见效快、收费低的传统正骨反而不予重视,弃之不用。
其实,传统的中医正骨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套关于人体骨骼关节及软组织肌筋损伤的“外因内在学”。我国古人在没有吸收西医术之前,中医正骨就对人体骨损伤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师从百岁老人罗有明的罗金官,对师承家传学习正骨有深刻的体会。他认为,古代每个时期,都有一批杰出的名医产生。那时既无大学,又无医院,这些名医是怎样成长的?学术重于衣钵,治疗积于经验。他跟随罗有明姑姑多年,一起出诊,观察各种骨伤病人,其中心法秘诀,非口授不明,穴位要术,非指点莫悟。正是在罗有明的点拨教导之下,加上自己的勤奋好学,不断实践,终于掌握了罗氏正骨秘诀,并有创造性发展。
中医讲究真传,重视师承家传的方法,可以使学有根底,术业日有长进。他在广东省中医院带了两个徒弟许树柴和刘军,一个是博士后,一个是博士生导师。他俩有理论,有能力,又谦虚好学,在罗金官的指导下,他们进步很快。罗金官说,培养徒弟,一定要看准人才,并通过信件、传真、电话、面授、讲座、会诊等各种渠道传授知识,使其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和技术,确实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
扶持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中
在北京东郊的一排平房中,记者找到这所有名的中医骨伤医院,与宽敞而富丽堂皇的大医院相比,确实简陋、寒酸。罗金官说,因为有些部门的不重视,不支持,这所专科医院20年没有发展变化。他为此感到担心和痛心。担心的是,随着老中医的先后离世,正宗的传统医学也将随之失去;痛心的是,发扬光大中医药事业已经喊了几十年,源于本土的传统医学落后于从欧美引进的西医学,不论从基础设施、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等方面,中医都没有西医发展得快。他发出的“为什么干中医这么难”的感叹,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需要政府机关和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与扶持。他分析,关键是思想认识问题。虽然国家三令五申,抢救和继承名老中医药的学术经验,也采取不少措施,但具体到基层,有些部门、人员仍重视不够,人员配备有限,投入资金少,以致中医西化严重、按照西医模式改造中医的状况依然存在。中医药要发展,关键一条是扶持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中。
如果政府支持,他打算,在中医骨伤医院的基础上,办一所中医骨伤临床学院,培养大批临床实用人才,切实为老百姓解除病痛,将罗氏正骨的传统方法一代一代传下去,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但愿他的理想能够尽快变成现实。B21
人物档案
罗金官,1936年出生于河南,现任北京罗有明中医骨伤医院副院长、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特聘教授。在5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他根据罗氏正骨秘诀,注重中西医结合、经验和理论的结合,摸索出一套治疗各种骨折、骨病和软组织损伤的方法。
学术思想与成果
提出“顺行者气血通,逆行者气血阻”;“骨当正,筋当顺,瘀血散,气血通,正骨理筋手法灵,手到病除见奇功”;“借病人之力,用病人之实”论点。
研制开发“罗氏续断接骨丸”。著有《罗氏正骨心法秘诀》、《罗氏中医骨伤秘集》。
人生感悟
善结仁义,广交朋友。
一切为中医正骨事业。 B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