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病证护理
臌胀
臌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又称单腹胀。临床以腹大胀满,皮急如鼓,脉络显露为其主要特征。《灵枢·水胀篇》记载:“鼓胀何如?……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并根据本证病因病机的不同分为气臌、水臌、血臌、虫臌,但气血水三因常相互牵连为患,故仅有主次之分,而非单独为患。 西医之肝硬化腹水、门静脉性肝硬化、坏死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的腹水形成期,以及结核性腹膜炎、乳糜腹水、腹腔内晚期恶性肿瘤等,都属本证范畴。 黄疸、积和臌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三者之间可能是先后演变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又可以在病程中错杂并见,所以前人指出,黄疸、积是中满、胀病之根。
1、 病因病机 臌胀一证,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劳欲所伤,及感染其他疾病后,肝脾失调,继则累及肾脏而成。
(1) 饮食不节:平时嗜酒或酗酒无度,损伤脾胃,酿湿生热,进而耗伤肝阴,损害肝体,使肝脾两伤;若饮食不调,饥饱无度,长期营养不良,脾胃受损,可致脾虚肝郁。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水谷精微失于输布,而致湿浊内聚,壅阻气机,水停二腹,而成臌胀。
(2) 情志不遂:郁怒忧思,伤及肝脾,使气失调畅,肝失条达,肝郁气滞,久而由气及血,血络瘀阻,横逆伤脾,运化失常,水湿内停,与瘀血互结,痞阻中焦,日久不化,渐及于肾,呈三则俱病 ,发为膨胀。
(3) 黄疸积聚失治:外感疫毒、寒湿、湿热之邪蕴积肝脉,染为黄疸,气血瘀阻,渐成臌胀;或积聚日久,气血壅滞日甚,水湿内停,而成臌胀。
(4) 受血吸虫感染,迁延失治,日久肝脾损伤,脉络瘀阻,升降失常,清浊混淆,气血水停于腹中而成臌胀。 臌胀一证,主要在肝、脾、肾三脏。肝气郁遏既久,已成克伐脾土之势,或脾气已败,肝木乘之。肝脾俱伤,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浊阴不降,水湿不能排出体外,于是清浊相混。肝气郁久,气滞血凝,血瘀水结,遂成臌胀。久病及肾,肾阳不足,无以温养脾土,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加之肾虚膀胱气 化不利,水浊难泄,臌胀逾重。总之,肝气郁滞、血脉瘀阻、水湿内停是臌胀形成的主要病理变化。
2、 辩证论治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证情多先实后虚,或虚实相兼。应按临床表现进行辩证论治,切勿单纯攻逐瘀水而忽视固本。应注意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
(1) 实胀:
① 寒湿证:
证候: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脘腹痞胀,得热稍舒,神疲乏力,下肢浮肿,面色萎黄或苍白,怯寒少动,溲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阳利水,健脾化湿。
主方:实脾饮。
② 湿热证:
证候:腹部膨胀,腹皮绷急,撑胀拒按,烦热不安,口苦口臭,渴不欲饮,面色黄垢,肌肤目睛黄染,小便短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深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黑灰,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利水消胀。
主方:中满分消丸。
③ 血瘀证:
证候: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胸胁攻痛,痛如针刺,面色黯黑或见赤丝血缕,口唇紫暗,头颈胸部有血痣,或蜘蛛痣,口渴不欲饮水,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或见芤脉。
治法:化瘀行水,通络化结。
主方:调营饮。
实证患者,体质尚好且胀满较甚者,可短期使用舟车丸、十枣汤等攻逐之剂以驱水气,或采用放腹水治疗。
(2) 虚胀:
① 阳虚证:
证候: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撑胀水舒,朝宽暮急,面色苍黄,脘闷纳呆,怯寒神倦,下肢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大便易溏,舌胖质淡紫,苔白滑,脉弦细。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主方:济生肾气丸。
② 阴虚证:
证候:腹大胀满,甚则清筋暴露,胁肋偶有刺痛,面色暗滞,口渴心烦,形体消瘦,午后低热,时有鼻衄邪宣,小便短少,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育阴利水。
主方:六味地黄丸。
3、 辩证施护
(1)湿热证:
① 病室应安静、整洁、干燥、凉爽、通风良好。患者宜卧床休息,若因腹胀挤压胸部而致气短喘急时,可采取斗卧位。
② 重点观察患者腹大程度,定时测量腹围,做好记录。还需注意腹壁皮肤的色泽和脉络显露情况,以及腹部的坚硬度,从而判断病势的轻重和趋向。
③ 重病患者腹大如鼓,床上活动困难,生活起居皆需细心照料,定时协助翻身。长期卧订的患者,要保持病床单位整洁松软干燥,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发生褥疮和坠积性肺炎。伴背部及阴囊水肿的患者,要注意保护局面部皮肤,防止损伤、感染。
④ 饮食宜偏凉为宜,可选用有滑利渗湿清热之品,如黄瓜、西瓜、冬瓜、黄花菜、鲤鱼、鲫鱼、赤小豆、慈菇、芹菜等。
⑤ 便秘者,可嘱患者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或选用蜂蜜水、麻仁丸口服,外用开塞露等方法,避免因腑气不通诱发神昏。但应禁忌用碱性液体如肥皂水灌肠通便。
⑥ 若病情允许可以活动时,应避免过劳和外感。
⑦ 需要放腹水时,应协助医生行腹腔穿刺术,并注意观察病情,警惕发生昏迷、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穿刺前先让患者排尿,并做好解释工作。穿刺放液过程要注意患者有无头晕、恶心、心慌、出汗、面色苍白、脉数、血压下降等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放液,并协助医生紧急处理。放液速度不过快,每次放液量一般不超过3000毫升,防止诱发昏迷和腹水迅速生长。穿刺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防止感染。穿刺后以多头腹带裹紧腹部,以免腹压骤然降低而发生休克。术后穿刺如有漏液,应及时处理,防止伤口感染。放液后仍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昏迷等并发症。
(2) 寒湿证:
① 病室宜温暖干燥,多曝晒,阴雨潮湿时要提高室温以驱散潮气。
② 患者因身体沉重,懒言少动,活动过少,反致气血不畅,水湿难除。若病情允许,一般应多鼓励患者活动,特别是在晴好天气时,多外出在阳光下活动。
③ 中药及饮食均宜温热服,多进有健脾温阳利湿作用的食品,如山药、薏米、赤小豆、芸豆等,多用葱姜蒜做调料可驱除体内寒湿之邪,禁忌生冷、粘腻饮食。
④ 腹胀重时要用艾灸神阙、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可温化寒湿,理气消胀。
⑤ 腹胀甚者,可用松节油热敷腹部,或用其它温热疗法。内服沉香琥珀粉、砂仁蔻仁粉和木香合剂,能行气消胀,减轻痛苦,必要时用肛管排报导法消胀。
本新闻共6页,当前在第2页 1 2 3 4 5 6
臌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又称单腹胀。临床以腹大胀满,皮急如鼓,脉络显露为其主要特征。《灵枢·水胀篇》记载:“鼓胀何如?……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并根据本证病因病机的不同分为气臌、水臌、血臌、虫臌,但气血水三因常相互牵连为患,故仅有主次之分,而非单独为患。 西医之肝硬化腹水、门静脉性肝硬化、坏死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的腹水形成期,以及结核性腹膜炎、乳糜腹水、腹腔内晚期恶性肿瘤等,都属本证范畴。 黄疸、积和臌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三者之间可能是先后演变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又可以在病程中错杂并见,所以前人指出,黄疸、积是中满、胀病之根。
1、 病因病机 臌胀一证,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劳欲所伤,及感染其他疾病后,肝脾失调,继则累及肾脏而成。
(1) 饮食不节:平时嗜酒或酗酒无度,损伤脾胃,酿湿生热,进而耗伤肝阴,损害肝体,使肝脾两伤;若饮食不调,饥饱无度,长期营养不良,脾胃受损,可致脾虚肝郁。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水谷精微失于输布,而致湿浊内聚,壅阻气机,水停二腹,而成臌胀。
(2) 情志不遂:郁怒忧思,伤及肝脾,使气失调畅,肝失条达,肝郁气滞,久而由气及血,血络瘀阻,横逆伤脾,运化失常,水湿内停,与瘀血互结,痞阻中焦,日久不化,渐及于肾,呈三则俱病 ,发为膨胀。
(3) 黄疸积聚失治:外感疫毒、寒湿、湿热之邪蕴积肝脉,染为黄疸,气血瘀阻,渐成臌胀;或积聚日久,气血壅滞日甚,水湿内停,而成臌胀。
(4) 受血吸虫感染,迁延失治,日久肝脾损伤,脉络瘀阻,升降失常,清浊混淆,气血水停于腹中而成臌胀。 臌胀一证,主要在肝、脾、肾三脏。肝气郁遏既久,已成克伐脾土之势,或脾气已败,肝木乘之。肝脾俱伤,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浊阴不降,水湿不能排出体外,于是清浊相混。肝气郁久,气滞血凝,血瘀水结,遂成臌胀。久病及肾,肾阳不足,无以温养脾土,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加之肾虚膀胱气 化不利,水浊难泄,臌胀逾重。总之,肝气郁滞、血脉瘀阻、水湿内停是臌胀形成的主要病理变化。
2、 辩证论治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证情多先实后虚,或虚实相兼。应按临床表现进行辩证论治,切勿单纯攻逐瘀水而忽视固本。应注意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
(1) 实胀:
① 寒湿证:
证候: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脘腹痞胀,得热稍舒,神疲乏力,下肢浮肿,面色萎黄或苍白,怯寒少动,溲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阳利水,健脾化湿。
主方:实脾饮。
② 湿热证:
证候:腹部膨胀,腹皮绷急,撑胀拒按,烦热不安,口苦口臭,渴不欲饮,面色黄垢,肌肤目睛黄染,小便短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深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黑灰,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利水消胀。
主方:中满分消丸。
③ 血瘀证:
证候: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胸胁攻痛,痛如针刺,面色黯黑或见赤丝血缕,口唇紫暗,头颈胸部有血痣,或蜘蛛痣,口渴不欲饮水,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或见芤脉。
治法:化瘀行水,通络化结。
主方:调营饮。
实证患者,体质尚好且胀满较甚者,可短期使用舟车丸、十枣汤等攻逐之剂以驱水气,或采用放腹水治疗。
(2) 虚胀:
① 阳虚证:
证候: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撑胀水舒,朝宽暮急,面色苍黄,脘闷纳呆,怯寒神倦,下肢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大便易溏,舌胖质淡紫,苔白滑,脉弦细。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主方:济生肾气丸。
② 阴虚证:
证候:腹大胀满,甚则清筋暴露,胁肋偶有刺痛,面色暗滞,口渴心烦,形体消瘦,午后低热,时有鼻衄邪宣,小便短少,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育阴利水。
主方:六味地黄丸。
3、 辩证施护
(1)湿热证:
① 病室应安静、整洁、干燥、凉爽、通风良好。患者宜卧床休息,若因腹胀挤压胸部而致气短喘急时,可采取斗卧位。
② 重点观察患者腹大程度,定时测量腹围,做好记录。还需注意腹壁皮肤的色泽和脉络显露情况,以及腹部的坚硬度,从而判断病势的轻重和趋向。
③ 重病患者腹大如鼓,床上活动困难,生活起居皆需细心照料,定时协助翻身。长期卧订的患者,要保持病床单位整洁松软干燥,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发生褥疮和坠积性肺炎。伴背部及阴囊水肿的患者,要注意保护局面部皮肤,防止损伤、感染。
④ 饮食宜偏凉为宜,可选用有滑利渗湿清热之品,如黄瓜、西瓜、冬瓜、黄花菜、鲤鱼、鲫鱼、赤小豆、慈菇、芹菜等。
⑤ 便秘者,可嘱患者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或选用蜂蜜水、麻仁丸口服,外用开塞露等方法,避免因腑气不通诱发神昏。但应禁忌用碱性液体如肥皂水灌肠通便。
⑥ 若病情允许可以活动时,应避免过劳和外感。
⑦ 需要放腹水时,应协助医生行腹腔穿刺术,并注意观察病情,警惕发生昏迷、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穿刺前先让患者排尿,并做好解释工作。穿刺放液过程要注意患者有无头晕、恶心、心慌、出汗、面色苍白、脉数、血压下降等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放液,并协助医生紧急处理。放液速度不过快,每次放液量一般不超过3000毫升,防止诱发昏迷和腹水迅速生长。穿刺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防止感染。穿刺后以多头腹带裹紧腹部,以免腹压骤然降低而发生休克。术后穿刺如有漏液,应及时处理,防止伤口感染。放液后仍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昏迷等并发症。
(2) 寒湿证:
① 病室宜温暖干燥,多曝晒,阴雨潮湿时要提高室温以驱散潮气。
② 患者因身体沉重,懒言少动,活动过少,反致气血不畅,水湿难除。若病情允许,一般应多鼓励患者活动,特别是在晴好天气时,多外出在阳光下活动。
③ 中药及饮食均宜温热服,多进有健脾温阳利湿作用的食品,如山药、薏米、赤小豆、芸豆等,多用葱姜蒜做调料可驱除体内寒湿之邪,禁忌生冷、粘腻饮食。
④ 腹胀重时要用艾灸神阙、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可温化寒湿,理气消胀。
⑤ 腹胀甚者,可用松节油热敷腹部,或用其它温热疗法。内服沉香琥珀粉、砂仁蔻仁粉和木香合剂,能行气消胀,减轻痛苦,必要时用肛管排报导法消胀。
本新闻共6页,当前在第2页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