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化应从构筑传统文化入手
近年来,随着疾病谱、医疗模式的改变,回归自然和“绿色消费”的兴起,化学合成药物筛选难度的增大以及毒副作用的困扰等等原因,传统天然药物,特别是植物药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世界贸易中天然药物所占比重也日渐增大。中医药长期使用的就是天然药物包括植物药,在这方面我国应该具有巨大的优势。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我国的中药出口贸易额只占世界草药贸易总额的不到3%;在国内市场上,中药消费也不占优势。为什么中医药现代化的口号喊了几十年,国家投入了这么多人力、物力,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名老中医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中医药离现代化却还是那样遥远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说,我们认为,这与文化教育的西化而导致传统文化削弱直接相关。
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承载了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息,并且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它是融汇了中国五千年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天文等多种学科知识而发展起来的。中医药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
至今,能从根本上,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疗效上,承认和接受中医药的人群主要还是集中在东亚、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因为那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在欧美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很难“登堂入室”进入正规医疗体系或通过他们的认证,更多的是作为治疗经验被归入替代医学。这主要是因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认同。自五四运动以来,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在我国教育中占有的强势地位,使我国人民对传统文化日渐陌生,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减弱;使得西医西药大行其道,而中医药则处于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的生存都有问题,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进行现代化的发展就更无从谈起了。
要真正使中医药发展起来并最终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就必须从其所根植的文化基础入手,复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国人重新认同中医药。这与中医药国际化的目标并不矛盾,甚至是促进的,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
首先,政策导向上应该认同传统文化,并努力促进其有序发展。任何学术文化氛围的形成都不能缺少政策的支持,传统文化也不例外。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快速实现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传统文化往往被认为是落后文化而不受重视。政策上不重视,甚至压制传统文化的倾向使得其发展艰难。以日本的汉方为例,汉方传入日本已有上千年,长时间被视为正统医学。直到明治时期,到德国学留过学、受到过正统西方医学教育,而对汉方又不了解的日本卫生部长官在日本医学界强行推行西化政策,导致了汉方医药的衰微,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承认。这正说明,文化认同对政府行为的巨大影响力。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文化背景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很难想象一批传统文化意识很薄弱的政治家能制定出促进中医药发展壮大的方针政策来,并领导中医药走向现代化。
其次,传统文化的复兴关键在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应该注意到,自五四运动以来,由于现代文化的传入以及传统文化的逐渐衰落,至今我国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的底子已经非常薄弱,再不加强教育就有失传的危险。现在,接受完高中教育的学生普遍会看较复杂的英语文章,会写简单的英语作文,而不能独立地看完一二百字的浅显古文;大学毕业的学生中,也少有人读过几本古代名著。传统文化所代表的不仅是文化本身,还包括国家的归属感、爱国主义的精神,还有国人传统美德的保持、以德治国的实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传统文化,其中也包括中医药现代化。因此,建议增加课堂传统文化所占课时,并在教育中适当添加传统哲学内容。除语文课以外,独立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并增加阅读量,以加强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再者,中医药是一门应用科学,在防病治病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疗效经数千年历史的检验,理应让我国的中小学生有所了解。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克服一些弊端,也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治病防病的意识。这也是中医药走近青少年的良好途径。在上述基础上,向全民普及中医药知识,让民众掌握正确的中医药常识并应用于日常的防病治病之中,可促进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另外,通过系统正规的中医药教育,可以有力地普及中医药知识,让“江湖游医”没有可乘之机,有利于从源头上规范医药市场秩序。
最后,中药现代化必然要求国际化。国际市场的开拓不能仅仅是几个中药产品被认证,还必须有文化进入作为先导。一二百年前,西方世界凭借着教会、学校的文化传播,把他们的科学连同西医西药一起输入了中国。现在中医药要走向世界,也需要让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走向世界。二十多年来,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一些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化越来越关注,学习汉语及留学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我国如何利用好这个契机,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通过文化活动普及是方法之一,但往往表浅,无法让人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实质。因此,更重要的是,让人们通过系统的学习,真正深入理解并最终接受中国文化,这就需要正规学校教育。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我国名校在国外开设分校来实现。
不管什么科学如果离开了其文化基础,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更是如此。中医药现代化之路是漫长的,如果从根本上即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入手,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将能为中医药的发展夯实基础。
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承载了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息,并且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它是融汇了中国五千年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天文等多种学科知识而发展起来的。中医药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
至今,能从根本上,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疗效上,承认和接受中医药的人群主要还是集中在东亚、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因为那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在欧美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很难“登堂入室”进入正规医疗体系或通过他们的认证,更多的是作为治疗经验被归入替代医学。这主要是因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认同。自五四运动以来,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在我国教育中占有的强势地位,使我国人民对传统文化日渐陌生,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减弱;使得西医西药大行其道,而中医药则处于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的生存都有问题,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进行现代化的发展就更无从谈起了。
要真正使中医药发展起来并最终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就必须从其所根植的文化基础入手,复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国人重新认同中医药。这与中医药国际化的目标并不矛盾,甚至是促进的,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
首先,政策导向上应该认同传统文化,并努力促进其有序发展。任何学术文化氛围的形成都不能缺少政策的支持,传统文化也不例外。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快速实现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传统文化往往被认为是落后文化而不受重视。政策上不重视,甚至压制传统文化的倾向使得其发展艰难。以日本的汉方为例,汉方传入日本已有上千年,长时间被视为正统医学。直到明治时期,到德国学留过学、受到过正统西方医学教育,而对汉方又不了解的日本卫生部长官在日本医学界强行推行西化政策,导致了汉方医药的衰微,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承认。这正说明,文化认同对政府行为的巨大影响力。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文化背景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很难想象一批传统文化意识很薄弱的政治家能制定出促进中医药发展壮大的方针政策来,并领导中医药走向现代化。
其次,传统文化的复兴关键在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应该注意到,自五四运动以来,由于现代文化的传入以及传统文化的逐渐衰落,至今我国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的底子已经非常薄弱,再不加强教育就有失传的危险。现在,接受完高中教育的学生普遍会看较复杂的英语文章,会写简单的英语作文,而不能独立地看完一二百字的浅显古文;大学毕业的学生中,也少有人读过几本古代名著。传统文化所代表的不仅是文化本身,还包括国家的归属感、爱国主义的精神,还有国人传统美德的保持、以德治国的实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传统文化,其中也包括中医药现代化。因此,建议增加课堂传统文化所占课时,并在教育中适当添加传统哲学内容。除语文课以外,独立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并增加阅读量,以加强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再者,中医药是一门应用科学,在防病治病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疗效经数千年历史的检验,理应让我国的中小学生有所了解。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克服一些弊端,也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治病防病的意识。这也是中医药走近青少年的良好途径。在上述基础上,向全民普及中医药知识,让民众掌握正确的中医药常识并应用于日常的防病治病之中,可促进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另外,通过系统正规的中医药教育,可以有力地普及中医药知识,让“江湖游医”没有可乘之机,有利于从源头上规范医药市场秩序。
最后,中药现代化必然要求国际化。国际市场的开拓不能仅仅是几个中药产品被认证,还必须有文化进入作为先导。一二百年前,西方世界凭借着教会、学校的文化传播,把他们的科学连同西医西药一起输入了中国。现在中医药要走向世界,也需要让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走向世界。二十多年来,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一些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化越来越关注,学习汉语及留学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我国如何利用好这个契机,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通过文化活动普及是方法之一,但往往表浅,无法让人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实质。因此,更重要的是,让人们通过系统的学习,真正深入理解并最终接受中国文化,这就需要正规学校教育。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我国名校在国外开设分校来实现。
不管什么科学如果离开了其文化基础,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更是如此。中医药现代化之路是漫长的,如果从根本上即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入手,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将能为中医药的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