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新用
益母草,又名益母蒿、坤草。其药味辛微苦,性微寒,入心、肝经。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其主要成分为益母草碱、小苏碱、益母草定;次要成分为芸香甙、淄醇、有机酸及维生素等。这些成分具有兴奋子宫、利尿、兴奋心脏、扩张血管、兴奋呼吸、溶血、抗菌等作用。自古以来医家总把它作为治疗妇科疾病的专用良药。近年来,随着对益母草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临床应用的方法和范围不断拓展。
1.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黏脓血便、腹疼,呈反复发作或持续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属于中医学“肠癖”、“休息痢”、“脏毒”等范畴。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湿热或寒湿蕴结肠道,肠络损伤为标,而气滞血瘀贯穿于整个病程。治则:清热化湿,运脾和胃,理气活血。药用益母草30g,白芨10g,附子15g,水煎取药100ml,每日 2次保留灌肠。连用1周可见明显疗效。该药平和,活血化瘀而不破血,解毒疗疡而不苦寒败胃,价廉而效彰,临床应用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2.荨麻疹
荨麻疹属于中医“隐疹”,俗称风疹块。《诸病源侯论》指出:邪气客于皮肤,每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痒瘕疹。所以治疗本病的基本治则是疏风散邪,养血活血,调和营卫。《本草》云:“益母草茎主隐疹痒,可作浴汤。”药用益母草30g,伍用羌活10g,防风15g,川芎15g,茯苓10g,僵蚕10g,蝉衣10g,牡丹皮10g,浮萍10g,甘草10g,赤芍10g,白鲜皮10g,生地黄10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5剂即可使诸症消失。方中重用益母草增加活血化瘀的功能。
3.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表现为毛细血管脆性和渗透性增加,导致皮肤出血(紫癜),而血小板计数不受影响。且常有关节炎、腹痛、肾炎、脑出血等改变。属于中医“血证”、“斑疹”、“肌衄”范畴。其主要原因为风热之邪侵袭肌肤,入营伤络,致血溢脉外而成。特点为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紫青斑点,随出随收,热伤胃络时,会致胃出血,热注于肾则有血尿,热伤脑络可致脑出血。治则:清热解毒,活血凉血。药以益母草30g,石膏30g,知母12g,玄参9g,犀角2g,梗米20g,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可愈。《本草汇言》云: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临床根据过敏性紫癜的病情可加大益母草剂量至60g,未发现不良反应,既安全,又有良效。
4.前列腺增生症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多发病、常见病,其主要病机为气虚夹瘀痰阻滞与水湿停聚。治宜气(虚滞)血(瘀)痰(结)水(湿聚)同治,药用益母草30g,黄芩15g,桂枝15g,茯苓10g,泽泻15克,赤芍10g,白芥子15g,昆布15g,桃仁15g,桔梗15g,水蛭6g,水煎服,每2日1剂,4周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多能奏效。本方重用益母草,取其活血祛瘀、利水消肿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活血化瘀和利水消肿药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改善前列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腺体组织消散和吸收,故益母草诚为治疗前列腺组织增生的良药。
5.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于中医学“崩漏”的范畴。主要表现为月经淋漓不断,时多时少,病程较长。临床治疗比较困难。叶天士认为“久病入络”。病久多瘀,胞宫瘀血不去,新血不能归经,此崩漏难治之根结所在。临床必须应用活血化瘀止血法才能奏效。方药:益母草20g,白芍12g,当归9g,木香3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1周可愈。以后每值月经来潮的前1周服药6剂,一般3~4个周期即愈。《本草纲目》云:益母草能“活血化瘀,调经解毒,治胎漏难产……崩中漏下”,其功专入血分,行瘀血生新血,行瘀血而新血不伤,养新血而瘀血不滞。现代药理学证实,益母草有增强子宫收缩的作用,其作用与脑垂体后叶素、麦角新碱相似。本方更有白芍配当归,一张一弛,稳定子宫,少佐木香,疏肝开郁,和胃健脾,临床用于久漏不止或反复经年不愈者,屡用屡效。
6.其他病症
益母草是治疗妇科病的要药,为治疗妇科病之首选之品。但益母草已不局限于治疗妇科病,甚至目前已成为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常用药物之一。如益母草与川芎相配可治疗头痛眩晕及青光眼、交通性脑积水、脑梗塞、颅内血肿、前庭迷路水肿引起的眩晕头痛;益母草与贯众相伍可治疗肾病综合征;益母草与香附相合治疗妇女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经水不断等妇科疾病;益母草和鹿衔草相伍可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更年期崩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血热夹湿证,并认为益母草利尿消肿、祛瘀生新,促进子宫收缩,而鹿衔草温肾补阳,清虚热而止血,二者攻补兼施,相辅相成而奏效。也有人报告用益母草单方治疗性冷淡、黄褐斑疗效甚佳。药理学研究证明,益母草能改善子宫、卵巢血液循环;调节性激素,增进性激素的分泌水平,这是治疗这些疾病有效的根本所在。(高秉谔 焦爱兰 )
1.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黏脓血便、腹疼,呈反复发作或持续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属于中医学“肠癖”、“休息痢”、“脏毒”等范畴。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湿热或寒湿蕴结肠道,肠络损伤为标,而气滞血瘀贯穿于整个病程。治则:清热化湿,运脾和胃,理气活血。药用益母草30g,白芨10g,附子15g,水煎取药100ml,每日 2次保留灌肠。连用1周可见明显疗效。该药平和,活血化瘀而不破血,解毒疗疡而不苦寒败胃,价廉而效彰,临床应用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2.荨麻疹
荨麻疹属于中医“隐疹”,俗称风疹块。《诸病源侯论》指出:邪气客于皮肤,每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痒瘕疹。所以治疗本病的基本治则是疏风散邪,养血活血,调和营卫。《本草》云:“益母草茎主隐疹痒,可作浴汤。”药用益母草30g,伍用羌活10g,防风15g,川芎15g,茯苓10g,僵蚕10g,蝉衣10g,牡丹皮10g,浮萍10g,甘草10g,赤芍10g,白鲜皮10g,生地黄10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5剂即可使诸症消失。方中重用益母草增加活血化瘀的功能。
3.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表现为毛细血管脆性和渗透性增加,导致皮肤出血(紫癜),而血小板计数不受影响。且常有关节炎、腹痛、肾炎、脑出血等改变。属于中医“血证”、“斑疹”、“肌衄”范畴。其主要原因为风热之邪侵袭肌肤,入营伤络,致血溢脉外而成。特点为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紫青斑点,随出随收,热伤胃络时,会致胃出血,热注于肾则有血尿,热伤脑络可致脑出血。治则:清热解毒,活血凉血。药以益母草30g,石膏30g,知母12g,玄参9g,犀角2g,梗米20g,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可愈。《本草汇言》云: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临床根据过敏性紫癜的病情可加大益母草剂量至60g,未发现不良反应,既安全,又有良效。
4.前列腺增生症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多发病、常见病,其主要病机为气虚夹瘀痰阻滞与水湿停聚。治宜气(虚滞)血(瘀)痰(结)水(湿聚)同治,药用益母草30g,黄芩15g,桂枝15g,茯苓10g,泽泻15克,赤芍10g,白芥子15g,昆布15g,桃仁15g,桔梗15g,水蛭6g,水煎服,每2日1剂,4周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多能奏效。本方重用益母草,取其活血祛瘀、利水消肿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活血化瘀和利水消肿药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改善前列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腺体组织消散和吸收,故益母草诚为治疗前列腺组织增生的良药。
5.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于中医学“崩漏”的范畴。主要表现为月经淋漓不断,时多时少,病程较长。临床治疗比较困难。叶天士认为“久病入络”。病久多瘀,胞宫瘀血不去,新血不能归经,此崩漏难治之根结所在。临床必须应用活血化瘀止血法才能奏效。方药:益母草20g,白芍12g,当归9g,木香3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1周可愈。以后每值月经来潮的前1周服药6剂,一般3~4个周期即愈。《本草纲目》云:益母草能“活血化瘀,调经解毒,治胎漏难产……崩中漏下”,其功专入血分,行瘀血生新血,行瘀血而新血不伤,养新血而瘀血不滞。现代药理学证实,益母草有增强子宫收缩的作用,其作用与脑垂体后叶素、麦角新碱相似。本方更有白芍配当归,一张一弛,稳定子宫,少佐木香,疏肝开郁,和胃健脾,临床用于久漏不止或反复经年不愈者,屡用屡效。
6.其他病症
益母草是治疗妇科病的要药,为治疗妇科病之首选之品。但益母草已不局限于治疗妇科病,甚至目前已成为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常用药物之一。如益母草与川芎相配可治疗头痛眩晕及青光眼、交通性脑积水、脑梗塞、颅内血肿、前庭迷路水肿引起的眩晕头痛;益母草与贯众相伍可治疗肾病综合征;益母草与香附相合治疗妇女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经水不断等妇科疾病;益母草和鹿衔草相伍可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更年期崩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血热夹湿证,并认为益母草利尿消肿、祛瘀生新,促进子宫收缩,而鹿衔草温肾补阳,清虚热而止血,二者攻补兼施,相辅相成而奏效。也有人报告用益母草单方治疗性冷淡、黄褐斑疗效甚佳。药理学研究证明,益母草能改善子宫、卵巢血液循环;调节性激素,增进性激素的分泌水平,这是治疗这些疾病有效的根本所在。(高秉谔 焦爱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