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来——记腹针疗法发明者薄智云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2月13日
腹针,是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在我去采访腹针发明人薄智云教授之前,对腹针的了解仅仅限于这一名词,其内涵全然不知。当我采访完薄智云之后,不仅为腹针从实践到理论的创新性所折服,也为薄智云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所感动。
默默耕耘 终有所得
薄智云是山西太原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受环境影响,自幼酷爱中医,并在幼年接受了医学启蒙教育,13岁时,《汤头歌诀》、《药性赋》、《医学传心录》、《经穴歌》等均能朗朗上口。父母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薄智云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化大革命”中,薄智云被迫辍学,随父学医,并在1967年~1969年在山西医学院进修学习。1968年学成后独立行医。对薄智云来说,一没背景,二没学历,虽然获得过“山西省职工自学成才二等奖”,但那对他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他明白,自己要想有所作为,只有默默耕耘,加倍付出。
1970年,薄智云离开家乡太原只身来到长治钢铁公司职工医院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此时的他,虽然已有了几年的临证经验,但失去了父母的依托,使薄智云感到自己的医学知识欠缺。所幸这里的病人较多,由于经济等客观原因,病人对针灸的需求量很大,每天几十人次的门诊使薄智云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不仅丰富了针灸治病的经验和操作技巧,更提高了医学知识与思辨水平。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薄智云与腹针结下了不解之缘。1972年的一天,一位刘姓工人因腰扭伤而导致坐骨神经痛,症状严重,病人只能躺在平板车上来看病。薄智云立即按照传统取穴法给他针灸,但无效,病人还是连连喊痛。这时,薄智云忽然想起任脉与督脉互为对应的理论,病人伤到背部,可不可以用位于腹部的任脉穴位治疗呢?于是,薄智云尝试着选取腹部的气海、关元穴为病人治疗,针刺5分钟后,病人的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全部消失。事隔不久,薄智云又治疗了一位腰扭伤的病人,也是取了同样的穴位针刺一次就治好了。自那以后,薄智云就开始探索以腹部穴位治疗全身各个部分疾病的可能性,特别是在遇到采用传统针灸取穴方法无效的情况下,他都要用腹针来试试,每每获效。
经过20年的实践与总结,薄智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腹针疗法经验,而且从理论上突破了原有针灸学的内容,提出了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的新学说。1994年,薄智云离开长钢医院,开始了传播腹针疗法的漫漫长路。
潜心研究 理论创新
薄智云在发现了腹针疗法的神奇疗效后,没有满足于临床治验,而是进一步探索理论基础。经过多年研究,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腹部先天经络系统。他认为:依据“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的含义,可以把人体经络的形成追溯到胚胎期。胎儿是通过脐带从母体汲取营养逐渐成形的,因此脐(神阙)通向全身运行气血的通道在先天即已形成,这些通道便是经络系统。基于上述观点,腹针理论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因此,神阙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人体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由于腹部解剖结构上的特点,在神阙系统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地分解为两个截然不同的调节系统,一个位于腹壁的浅层对全身的功能起着调控作用,通常把它称作外周系统。一个位于腹壁的深层对内脏的功能起着调节作用,也称作内脏系统。这两个系统互为影响对全身起着调控作用。
腹针即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平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因此,腹针的定位以神阙为中心展开,主要取穴方法有三种:循经取穴法、定位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循经取穴法是根据经脉分布的特点,通过腹部经穴治疗全身疾病的取穴方法,这一方法与传统针灸疗法相似。定位取穴法是腹针疗法中的一种重要取穴方法,它是根据腹针理论,利用腹部区域的全息影像定位取穴以调节全身脏腑。薄智云在研究中发现,腹部经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神龟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点穴。这一影像分布于腹壁的浅层,构成了神阙调控系统中外周调节系统的主体。定位取穴法便是以腹部的神龟生物全息影像为依据。八廓取穴法是依据八卦理论,将腹部以神阙为中心分成大致相等的八个部位,每一廓的穴位都对所主脏腑有特定的治疗作用,并对内脏的平衡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八廓取穴法不仅使针灸治疗范围大大拓宽,而且为多层次地使穴位的性能开发提供了便利。
由于腹针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因此,腹针的治疗以调动与调节人体的内脏功能为目的,使之运转逐渐地有序化,故而较大地依赖于人体的本身。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证为内因性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要的适应证。临床上大致可以分为:①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等。②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③虽病程较短,但与脏腑的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综合征、腰痛、双腿麻木、酸困等。④其他的针灸适应证,经治疗疗效不佳者,均可为腹针的适应证。
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症,以免因针刺而引起误诊。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的肿瘤并广泛转移,妇女的大月份孕期均为禁忌症。对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在施术时亦需慎谨处之。如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胁肋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腹针疗法在处方特点上突出辨证施治、治病术本,讲求“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尔后机变”。其常用处方如下:
天地针组成及适应证
天地针是一组腹针常用处方,由中脘、关元组成。腹针以神阙为中心,中脘为天,关元为地。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募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二穴合用可调补脾肾。
引气归元的组成及适应证
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4穴组成。中脘、下脘理中焦,调升降,且因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之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而肾又主先天原气,因此4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主要功效为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
腹四关、调腹气、风湿点的组成及适应证
腹四关由滑肉门、外陵左右共4个穴位组成,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气血上输下达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四个穴位。临床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与引气归元或天地针合用时,兼有通腑之妙。调脾气由左右两个大横穴组成,具有调整脾脏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故常与腹四关合用治疗腰部疾患和坐骨神经痛,与风湿点合用治疗全身关节炎或肩周炎等症。风湿点是薄智云的经验穴,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穴的外5分、上5分,下风湿点位于外陵穴的外5分、下5分。风湿点有消肿、止痛作用。治疗肩肘疾病可仅用上风湿点,治疗下肢疾病时,也可配下风湿点。
广传绝技 泽被苍生
自1994年起,薄智云就开始了推广传授腹针疗法的工作。1994年,应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所长吕景山教授之邀在太原建立腹针研究室;1年后,应邀赴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讲学,并在该院成立了腹针脑病康复中心;1996年,应祝总骧教授之邀进京会诊期间结识了许多针灸同道,并在北京宣武区卫生局的支持下开始了在北京的推广传授工作。1997年,开办第一个全国腹针疗法培训班,当时只有16个人参加;1998年举办了3期培训班,每班都有30多人;1999年举办了4期培训班,每班人数增长到60多人;2000年至今,多次举办培训班,参加人数已逾两千。另外,薄智云还应邀先后在新加坡、雅典、意大利等国开办培训班,传授腹针疗法。每次培训班,薄智云都是亲自讲课,亲自示范,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导。现在,薄智云除了会诊查房以外,几乎无暇应诊,所有时间全部用于培训人才,推广腹针疗法,他说:我一个人再干,也治不了多少病人。要让更多的人学会这个疗法,就能更广泛地为病人服务。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薄智云也在履行着一个医生治病救人的天职。在他到各地去讲学的过程中,不时有病人慕名而来,他便当作示范病例,边治疗边讲解。据一位韩国学习者介绍:有一个韩国女患者,来求诊时23岁,可智商只有4~5岁的水平,连10以上加法都不会。治疗10次以后,不仅可以计算100以内加减乘除,而且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明显提高,目前正在学习汉语和按摩。薄智云在瑞典办学习班时遇到一位脑瘫的希腊病人,19岁了仍无法行走,在学习班上薄智云为他示范性地治疗一次以后,病人可走2~3步,后又治疗了10余次,病人可一人独立行走。
就在记者采访薄智云的时候,他接到了一个来自珠海中医院的一个求教电话,并告知薄智云,他在该院会诊的一个胸背筋膜炎病人已治愈出院。这个病人是由胸背筋膜炎引起的顽固性背痛,无法平卧,用了针灸、理疗、按摩、止痛药等所有疗法,效果均不理想。薄智云在该院会诊时为病人用腹针治疗1次,当即缓解了疼痛,后经该院医生继续腹针治疗12次,疼痛完全消失,出院后一直未发。
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薄智云刚刚从广东回来,他与广东省中医院的同仁一起赴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医疗扶贫,为当地乡村医生讲课、示范,传授腹针疗法,并向各乡卫生院赠送资料、书籍,受到了当地医务人员的热烈欢迎。
就在这个月的19日~24日,“首届腹针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腹针国际高级学习班”在广州举办,这是腹针疗法被学术界认同、关注的标志,也是把腹针疗法更大力度地推广到全世界的重要机遇。这对于薄智云来说,既是多年耕耘奋斗的阶段性成果,又是向更高目标挺进的新起点。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默默耕耘 终有所得
薄智云是山西太原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受环境影响,自幼酷爱中医,并在幼年接受了医学启蒙教育,13岁时,《汤头歌诀》、《药性赋》、《医学传心录》、《经穴歌》等均能朗朗上口。父母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薄智云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化大革命”中,薄智云被迫辍学,随父学医,并在1967年~1969年在山西医学院进修学习。1968年学成后独立行医。对薄智云来说,一没背景,二没学历,虽然获得过“山西省职工自学成才二等奖”,但那对他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他明白,自己要想有所作为,只有默默耕耘,加倍付出。
1970年,薄智云离开家乡太原只身来到长治钢铁公司职工医院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此时的他,虽然已有了几年的临证经验,但失去了父母的依托,使薄智云感到自己的医学知识欠缺。所幸这里的病人较多,由于经济等客观原因,病人对针灸的需求量很大,每天几十人次的门诊使薄智云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不仅丰富了针灸治病的经验和操作技巧,更提高了医学知识与思辨水平。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薄智云与腹针结下了不解之缘。1972年的一天,一位刘姓工人因腰扭伤而导致坐骨神经痛,症状严重,病人只能躺在平板车上来看病。薄智云立即按照传统取穴法给他针灸,但无效,病人还是连连喊痛。这时,薄智云忽然想起任脉与督脉互为对应的理论,病人伤到背部,可不可以用位于腹部的任脉穴位治疗呢?于是,薄智云尝试着选取腹部的气海、关元穴为病人治疗,针刺5分钟后,病人的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全部消失。事隔不久,薄智云又治疗了一位腰扭伤的病人,也是取了同样的穴位针刺一次就治好了。自那以后,薄智云就开始探索以腹部穴位治疗全身各个部分疾病的可能性,特别是在遇到采用传统针灸取穴方法无效的情况下,他都要用腹针来试试,每每获效。
经过20年的实践与总结,薄智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腹针疗法经验,而且从理论上突破了原有针灸学的内容,提出了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的新学说。1994年,薄智云离开长钢医院,开始了传播腹针疗法的漫漫长路。
潜心研究 理论创新
薄智云在发现了腹针疗法的神奇疗效后,没有满足于临床治验,而是进一步探索理论基础。经过多年研究,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腹部先天经络系统。他认为:依据“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的含义,可以把人体经络的形成追溯到胚胎期。胎儿是通过脐带从母体汲取营养逐渐成形的,因此脐(神阙)通向全身运行气血的通道在先天即已形成,这些通道便是经络系统。基于上述观点,腹针理论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因此,神阙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人体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由于腹部解剖结构上的特点,在神阙系统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地分解为两个截然不同的调节系统,一个位于腹壁的浅层对全身的功能起着调控作用,通常把它称作外周系统。一个位于腹壁的深层对内脏的功能起着调节作用,也称作内脏系统。这两个系统互为影响对全身起着调控作用。
腹针即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平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因此,腹针的定位以神阙为中心展开,主要取穴方法有三种:循经取穴法、定位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循经取穴法是根据经脉分布的特点,通过腹部经穴治疗全身疾病的取穴方法,这一方法与传统针灸疗法相似。定位取穴法是腹针疗法中的一种重要取穴方法,它是根据腹针理论,利用腹部区域的全息影像定位取穴以调节全身脏腑。薄智云在研究中发现,腹部经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神龟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点穴。这一影像分布于腹壁的浅层,构成了神阙调控系统中外周调节系统的主体。定位取穴法便是以腹部的神龟生物全息影像为依据。八廓取穴法是依据八卦理论,将腹部以神阙为中心分成大致相等的八个部位,每一廓的穴位都对所主脏腑有特定的治疗作用,并对内脏的平衡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八廓取穴法不仅使针灸治疗范围大大拓宽,而且为多层次地使穴位的性能开发提供了便利。
由于腹针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因此,腹针的治疗以调动与调节人体的内脏功能为目的,使之运转逐渐地有序化,故而较大地依赖于人体的本身。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证为内因性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病为主要的适应证。临床上大致可以分为:①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血管病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等。②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③虽病程较短,但与脏腑的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综合征、腰痛、双腿麻木、酸困等。④其他的针灸适应证,经治疗疗效不佳者,均可为腹针的适应证。
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症,以免因针刺而引起误诊。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的肿瘤并广泛转移,妇女的大月份孕期均为禁忌症。对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在施术时亦需慎谨处之。如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胁肋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腹针疗法在处方特点上突出辨证施治、治病术本,讲求“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尔后机变”。其常用处方如下:
天地针组成及适应证
天地针是一组腹针常用处方,由中脘、关元组成。腹针以神阙为中心,中脘为天,关元为地。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募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二穴合用可调补脾肾。
引气归元的组成及适应证
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4穴组成。中脘、下脘理中焦,调升降,且因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之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而肾又主先天原气,因此4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主要功效为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
腹四关、调腹气、风湿点的组成及适应证
腹四关由滑肉门、外陵左右共4个穴位组成,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气血上输下达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四个穴位。临床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与引气归元或天地针合用时,兼有通腑之妙。调脾气由左右两个大横穴组成,具有调整脾脏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故常与腹四关合用治疗腰部疾患和坐骨神经痛,与风湿点合用治疗全身关节炎或肩周炎等症。风湿点是薄智云的经验穴,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穴的外5分、上5分,下风湿点位于外陵穴的外5分、下5分。风湿点有消肿、止痛作用。治疗肩肘疾病可仅用上风湿点,治疗下肢疾病时,也可配下风湿点。
广传绝技 泽被苍生
自1994年起,薄智云就开始了推广传授腹针疗法的工作。1994年,应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所长吕景山教授之邀在太原建立腹针研究室;1年后,应邀赴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讲学,并在该院成立了腹针脑病康复中心;1996年,应祝总骧教授之邀进京会诊期间结识了许多针灸同道,并在北京宣武区卫生局的支持下开始了在北京的推广传授工作。1997年,开办第一个全国腹针疗法培训班,当时只有16个人参加;1998年举办了3期培训班,每班都有30多人;1999年举办了4期培训班,每班人数增长到60多人;2000年至今,多次举办培训班,参加人数已逾两千。另外,薄智云还应邀先后在新加坡、雅典、意大利等国开办培训班,传授腹针疗法。每次培训班,薄智云都是亲自讲课,亲自示范,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导。现在,薄智云除了会诊查房以外,几乎无暇应诊,所有时间全部用于培训人才,推广腹针疗法,他说:我一个人再干,也治不了多少病人。要让更多的人学会这个疗法,就能更广泛地为病人服务。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薄智云也在履行着一个医生治病救人的天职。在他到各地去讲学的过程中,不时有病人慕名而来,他便当作示范病例,边治疗边讲解。据一位韩国学习者介绍:有一个韩国女患者,来求诊时23岁,可智商只有4~5岁的水平,连10以上加法都不会。治疗10次以后,不仅可以计算100以内加减乘除,而且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明显提高,目前正在学习汉语和按摩。薄智云在瑞典办学习班时遇到一位脑瘫的希腊病人,19岁了仍无法行走,在学习班上薄智云为他示范性地治疗一次以后,病人可走2~3步,后又治疗了10余次,病人可一人独立行走。
就在记者采访薄智云的时候,他接到了一个来自珠海中医院的一个求教电话,并告知薄智云,他在该院会诊的一个胸背筋膜炎病人已治愈出院。这个病人是由胸背筋膜炎引起的顽固性背痛,无法平卧,用了针灸、理疗、按摩、止痛药等所有疗法,效果均不理想。薄智云在该院会诊时为病人用腹针治疗1次,当即缓解了疼痛,后经该院医生继续腹针治疗12次,疼痛完全消失,出院后一直未发。
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薄智云刚刚从广东回来,他与广东省中医院的同仁一起赴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医疗扶贫,为当地乡村医生讲课、示范,传授腹针疗法,并向各乡卫生院赠送资料、书籍,受到了当地医务人员的热烈欢迎。
就在这个月的19日~24日,“首届腹针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腹针国际高级学习班”在广州举办,这是腹针疗法被学术界认同、关注的标志,也是把腹针疗法更大力度地推广到全世界的重要机遇。这对于薄智云来说,既是多年耕耘奋斗的阶段性成果,又是向更高目标挺进的新起点。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