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各类型呕吐
呕吐临床证候特征不尽一致,或干呕,或无声而呕吐,或声高而呕吐,甚或呕吐如喷;或食后即吐,或良久复出,或不食干呕;或呕吐新入之食,或呕吐不化之宿食,或呕吐诞泳;呕吐之物或多或少。呕吐常有诱因,如闻及特殊气味,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以及寒暖失宜等因素,皆可诱发呕吐,或使呕吐加重。本病常伴有脘腹满闷不舒、厌食、反酸嘈杂等,呕吐多偶然发生,但亦有反复发作者。其证候特征尚由于寒热虚实之异,而有不同的表现 【辨证施治】
1.外邪犯胃
症状:突然呕吐,起病较急,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腔满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疏邪,和胃降逆。
方药:霍香正气散。 方中藿香、紫苏、白芷芳香化浊,疏解表邪;大腹皮、厚朴理气除满;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北湿;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共奏疏解表邪,和胃止呕之功。若风寒偏重,寒热无汗,可加荆芥、防风以疏风散寒;若暑湿犯胃,身热汗出,可用新加香薷饮解暑化湿;如秽浊犯胃,呕吐甚剧,可吞服玉枢丹辟秽止呕;若风热犯胃,头痛身热,可用银翘散去桔梗之升提,加橘皮、竹茹清热和胃;若兼食滞,脘闷腹胀,嗳腐吞酸,可去白术、甘草,加神曲、鸡内金、莱菔子以消积导滞;若暑热犯胃,壮热口渴,可用黄连解毒汤。
2.饮食停滞
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 方中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化滞,陈皮、半夏、茯苓和胃降逆,连翘清散积热。若积滞化热,腹胀便秘,可用小承气汤通腑泄热,使浊气下行,呕吐自止;若食已即吐,口臭干渴,胃中积热上冲,可用竹茹汤清胃降逆;若误食不洁、酸腐败物,而见腹中疼痛,欲吐不得者,可因势利导,用烧盐方或瓜蒂散探吐祛邪。还可辨证选用枳实导滞丸、积术丸等。
3.痰饮内停
症状:呕吐多为清水痰诞,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或呕而肠鸣有声,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方中生姜、半夏和胃降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温牌化饮。若气滞腹痛者,可加厚朴、枳壳行气除满;若脾气受困,脘闷不食,可加砂仁、白豆蔻、苍术开胃醒脾;若痰浊蒙蔽清阳,头晕目眩,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若痰郁化热,烦闷口苦,可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还可辨证选用二陈汤、甘遂半夏汤等。
4.肝气犯胃
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吞酸更甚,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方药: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方中柴胡、枳壳、白芍疏肝理气,厚朴、紫苏行气开郁,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和胃降逆止呕。若气郁化火,心烦口苦咽干,可合左金丸清热止呕;若兼腹气不通,大便秘结,可用大柴胡汤清热通腑;若气滞血瘀,胁助刺痛,可用膈下逐瘀汤活血化瘀。还可辨证选用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
5.脾胃虚弱
症状: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谈,苔薄白,脉濡弱。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砂仁、木香理气和中,陈皮、半夏和胃降逆。若脾阳不振,畏寒肢冷,可加附子、干姜,或用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若胃虚气逆,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可用旋覆代赭场降逆止呕。若中气大亏,少气乏力,可用补中益气汤补中气;若病久及肾,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肢冷汗出。可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等温补脾肾。还可辨证选用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等。
6.胃阴不足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但呕量不多,或仅唾涎沫,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方药:麦门冬汤。 方中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胃阴,半夏降逆止呕。若阴虚甚,五心热者,可加石料、花粉、知母养阴清热;若呕吐较甚,可加橘皮、竹茹、批把叶;若阴虚便秘,可加火麻仁、栝蒌仁、白蜜润肠通便。还可辨证选用益胃汤、竹叶石膏汤等。
【转归预后】
一般来说,实证呕吐病程短,病情轻,易治愈,虚证及虚实夹杂者,则病程长,病情重,反复发作,时作时止,较为难治。若失治误治,亦可由实转虚,虚实夹杂,由轻转重,久病久吐,脾胃衰败,化源不足,易生变证。所以,呕吐亦应及时诊治,防止后天之本受损。呕吐在其他各种病证过程中出现时也应重视。
【预防与调摄】
避免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的侵袭,避免精神刺激,避免进食腥秽之物,不可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品。呕吐剧烈者应卧床休息。
1.外邪犯胃
症状:突然呕吐,起病较急,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腔满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疏邪,和胃降逆。
方药:霍香正气散。 方中藿香、紫苏、白芷芳香化浊,疏解表邪;大腹皮、厚朴理气除满;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北湿;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共奏疏解表邪,和胃止呕之功。若风寒偏重,寒热无汗,可加荆芥、防风以疏风散寒;若暑湿犯胃,身热汗出,可用新加香薷饮解暑化湿;如秽浊犯胃,呕吐甚剧,可吞服玉枢丹辟秽止呕;若风热犯胃,头痛身热,可用银翘散去桔梗之升提,加橘皮、竹茹清热和胃;若兼食滞,脘闷腹胀,嗳腐吞酸,可去白术、甘草,加神曲、鸡内金、莱菔子以消积导滞;若暑热犯胃,壮热口渴,可用黄连解毒汤。
2.饮食停滞
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 方中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化滞,陈皮、半夏、茯苓和胃降逆,连翘清散积热。若积滞化热,腹胀便秘,可用小承气汤通腑泄热,使浊气下行,呕吐自止;若食已即吐,口臭干渴,胃中积热上冲,可用竹茹汤清胃降逆;若误食不洁、酸腐败物,而见腹中疼痛,欲吐不得者,可因势利导,用烧盐方或瓜蒂散探吐祛邪。还可辨证选用枳实导滞丸、积术丸等。
3.痰饮内停
症状:呕吐多为清水痰诞,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或呕而肠鸣有声,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方中生姜、半夏和胃降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温牌化饮。若气滞腹痛者,可加厚朴、枳壳行气除满;若脾气受困,脘闷不食,可加砂仁、白豆蔻、苍术开胃醒脾;若痰浊蒙蔽清阳,头晕目眩,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若痰郁化热,烦闷口苦,可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还可辨证选用二陈汤、甘遂半夏汤等。
4.肝气犯胃
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吞酸更甚,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方药: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方中柴胡、枳壳、白芍疏肝理气,厚朴、紫苏行气开郁,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和胃降逆止呕。若气郁化火,心烦口苦咽干,可合左金丸清热止呕;若兼腹气不通,大便秘结,可用大柴胡汤清热通腑;若气滞血瘀,胁助刺痛,可用膈下逐瘀汤活血化瘀。还可辨证选用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
5.脾胃虚弱
症状: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谈,苔薄白,脉濡弱。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砂仁、木香理气和中,陈皮、半夏和胃降逆。若脾阳不振,畏寒肢冷,可加附子、干姜,或用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若胃虚气逆,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可用旋覆代赭场降逆止呕。若中气大亏,少气乏力,可用补中益气汤补中气;若病久及肾,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肢冷汗出。可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等温补脾肾。还可辨证选用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等。
6.胃阴不足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但呕量不多,或仅唾涎沫,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方药:麦门冬汤。 方中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胃阴,半夏降逆止呕。若阴虚甚,五心热者,可加石料、花粉、知母养阴清热;若呕吐较甚,可加橘皮、竹茹、批把叶;若阴虚便秘,可加火麻仁、栝蒌仁、白蜜润肠通便。还可辨证选用益胃汤、竹叶石膏汤等。
【转归预后】
一般来说,实证呕吐病程短,病情轻,易治愈,虚证及虚实夹杂者,则病程长,病情重,反复发作,时作时止,较为难治。若失治误治,亦可由实转虚,虚实夹杂,由轻转重,久病久吐,脾胃衰败,化源不足,易生变证。所以,呕吐亦应及时诊治,防止后天之本受损。呕吐在其他各种病证过程中出现时也应重视。
【预防与调摄】
避免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的侵袭,避免精神刺激,避免进食腥秽之物,不可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品。呕吐剧烈者应卧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