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药新药的研制与开发
中药新药的开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走中西医结合之路,在发挥中医药特长的前提下,以改善西医诊断结果及其相应指标为主要目的;另一类是走传统中医药之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以改善症状、证候、体质状况为主要目的。在防治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中药新药研制中,第一类研制方法切实可行。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与不足
中医药抗糖尿病治疗的优势在于中医理论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成因;中医治疗的原则、治法和方药能够补充、丰富单纯的西医药治疗手段;中医有“治未病”的治疗法则作指导,有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中医的辨证论治讲究着眼于正气与病邪双方的强弱、进退,对人体的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状态,进行整体调节,可以逐步解除血糖代谢的干扰因素,并有利于慢性并发症的病情缓解;中医使用的天然药物毒副作用很小,且治疗糖尿病的常用中药大多属于补益药,有保健作用,适合作为终身病的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但其不足之处在于降血糖的力度弱于西药;由于中医治疗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点,个人经验因素突出,故其治疗方案难以做到规范化而得到推广;中医理论与现代知识结构差距很大,一般患者难以接受,且解释病情时容易发生误解;中药市场良莠不齐,表现为夸张疗效、偷掺西药、夸大西药的毒副作用、毫无根据地强调疗程用药等。
■目前已问世新药存在的问题
目前已问世的糖尿病中药新药处方大同小异者很多,都是在一个技术平台上,难分优劣,品种间的竞争基本上是取决于宣传、促销及保护政策等手段。与西药降糖药比较,中药降血糖制剂的量效关系一般不太明确。由于制药成本高,开发投资大,新药价格较为昂贵,基本被排除在公费医疗与医疗保险目录之外。有些中药新药的制剂较为粗糙,如口服液不便携带,胶囊、片剂服用量较大等。
目前,社会上受欢迎的糖尿病新药是能够针对性很强地解决一个环节,然后再兼顾其他问题。此外,由于糖尿病需长期服药,因此要考虑到上市后的价格问题。糖尿病患者需随身携带药物,所以应用简便也是受欢迎与否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保证主要药效的基础上,还应发扬中药制剂的毒副作用小,大部分中药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有利于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等优势。
■中药处方要有明确针对性
目前中药新药的研制工作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就是先考虑发挥整体调治的特长,这样就淡化了开发新药的目的性。比如,研制以改善高血糖为目的的新药,总是立足于它的毒副作用如何小,对延缓慢性并发症如何有利,如何适宜中老年人久服,但是它的主要目的——调整血糖作用却没有突出出来,这是研究工作中的一种失误。当然,与化学制剂相比,开发具有明显降糖作用的中成药难度非常大,但如果研制设计之始,就考虑要面面俱到,主要目的却不明确,那么这条道路会更加遥远。
糖尿病的病变主要有以高血糖为首的代谢紊乱,以血管、神经病变为首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及其导致的各种脏器功能衰竭,其中因果关系明确。糖尿病新药的治疗目的应当主要着眼于解决好其中一个环节,目的越确切,越方便于临床应用。如抗高血糖药就以血糖控制的力度作为衡量标准;保护或改善血管、神经药不必强调其降血糖的效果;延缓或缓解脏器功能衰竭药就要具体到某个内脏、器官的功能。这样可以在辨证论治的整体调治下,配合针对性更强的局部环节控制。这种配合的思路与临床上常用的中药、西药配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一致的,便于中西医优势互补。
中药新药处方设计应该是既来源于临床处方,又与临床处方有很大的区别。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临床处方突出的是治疗的个体化,成药处方是强化针对性的适用范围。新药处方应要求药物组成精练、毒副作用明确。“简”是药味不宜多,“精”是要保证全方用量小。对此可以借鉴古代急救成药的组方选药原则。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传统用药都是以滋腻、壅滞的补药居多,需要扩大视野。
新药研制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处方设计者,一个新药的研制成功,临床、实验、药学三者的努力缺一不可。实验研究可以解决临床观察在短期内,甚至永远不能发现的问题;药学研究可以解决药物的生物活性、剂量、剂型、提高药效的诸多问题。作为新药设计的主动者要注意尊重实验研究、药学研究专家,主动地进行研讨、交流。
目前中药新药开发基本上还是围绕西医诊断结果进行。由于现代中医已经将西医对一些症状、体征的表述及理化指标作为依据(症),纳入辨证论治的过程之中,因此,其在上述辨证论治的模式中可以视作“主症”或“兼症”。针对理化指标的治疗手段不但不违背辨证论治的原则,而且还可以理解为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近代很多名老中医就提出要在辨证论治的原则基础上重视专病(或症)专方的积累与应用就是这个道理。岳美中先生就曾明确提出过“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因此,改善西医的诊断指标,目的越具体,其生命力也就越强。
文/魏子孝(魏子孝)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与不足
中医药抗糖尿病治疗的优势在于中医理论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成因;中医治疗的原则、治法和方药能够补充、丰富单纯的西医药治疗手段;中医有“治未病”的治疗法则作指导,有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中医的辨证论治讲究着眼于正气与病邪双方的强弱、进退,对人体的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状态,进行整体调节,可以逐步解除血糖代谢的干扰因素,并有利于慢性并发症的病情缓解;中医使用的天然药物毒副作用很小,且治疗糖尿病的常用中药大多属于补益药,有保健作用,适合作为终身病的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但其不足之处在于降血糖的力度弱于西药;由于中医治疗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点,个人经验因素突出,故其治疗方案难以做到规范化而得到推广;中医理论与现代知识结构差距很大,一般患者难以接受,且解释病情时容易发生误解;中药市场良莠不齐,表现为夸张疗效、偷掺西药、夸大西药的毒副作用、毫无根据地强调疗程用药等。
■目前已问世新药存在的问题
目前已问世的糖尿病中药新药处方大同小异者很多,都是在一个技术平台上,难分优劣,品种间的竞争基本上是取决于宣传、促销及保护政策等手段。与西药降糖药比较,中药降血糖制剂的量效关系一般不太明确。由于制药成本高,开发投资大,新药价格较为昂贵,基本被排除在公费医疗与医疗保险目录之外。有些中药新药的制剂较为粗糙,如口服液不便携带,胶囊、片剂服用量较大等。
目前,社会上受欢迎的糖尿病新药是能够针对性很强地解决一个环节,然后再兼顾其他问题。此外,由于糖尿病需长期服药,因此要考虑到上市后的价格问题。糖尿病患者需随身携带药物,所以应用简便也是受欢迎与否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保证主要药效的基础上,还应发扬中药制剂的毒副作用小,大部分中药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有利于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等优势。
■中药处方要有明确针对性
目前中药新药的研制工作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就是先考虑发挥整体调治的特长,这样就淡化了开发新药的目的性。比如,研制以改善高血糖为目的的新药,总是立足于它的毒副作用如何小,对延缓慢性并发症如何有利,如何适宜中老年人久服,但是它的主要目的——调整血糖作用却没有突出出来,这是研究工作中的一种失误。当然,与化学制剂相比,开发具有明显降糖作用的中成药难度非常大,但如果研制设计之始,就考虑要面面俱到,主要目的却不明确,那么这条道路会更加遥远。
糖尿病的病变主要有以高血糖为首的代谢紊乱,以血管、神经病变为首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及其导致的各种脏器功能衰竭,其中因果关系明确。糖尿病新药的治疗目的应当主要着眼于解决好其中一个环节,目的越确切,越方便于临床应用。如抗高血糖药就以血糖控制的力度作为衡量标准;保护或改善血管、神经药不必强调其降血糖的效果;延缓或缓解脏器功能衰竭药就要具体到某个内脏、器官的功能。这样可以在辨证论治的整体调治下,配合针对性更强的局部环节控制。这种配合的思路与临床上常用的中药、西药配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一致的,便于中西医优势互补。
中药新药处方设计应该是既来源于临床处方,又与临床处方有很大的区别。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临床处方突出的是治疗的个体化,成药处方是强化针对性的适用范围。新药处方应要求药物组成精练、毒副作用明确。“简”是药味不宜多,“精”是要保证全方用量小。对此可以借鉴古代急救成药的组方选药原则。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传统用药都是以滋腻、壅滞的补药居多,需要扩大视野。
新药研制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处方设计者,一个新药的研制成功,临床、实验、药学三者的努力缺一不可。实验研究可以解决临床观察在短期内,甚至永远不能发现的问题;药学研究可以解决药物的生物活性、剂量、剂型、提高药效的诸多问题。作为新药设计的主动者要注意尊重实验研究、药学研究专家,主动地进行研讨、交流。
目前中药新药开发基本上还是围绕西医诊断结果进行。由于现代中医已经将西医对一些症状、体征的表述及理化指标作为依据(症),纳入辨证论治的过程之中,因此,其在上述辨证论治的模式中可以视作“主症”或“兼症”。针对理化指标的治疗手段不但不违背辨证论治的原则,而且还可以理解为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近代很多名老中医就提出要在辨证论治的原则基础上重视专病(或症)专方的积累与应用就是这个道理。岳美中先生就曾明确提出过“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因此,改善西医的诊断指标,目的越具体,其生命力也就越强。
文/魏子孝(魏子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