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中国医药报 > 正文
编号:10959088
藏医学发展呼唤自己的诊疗标准
     藏医藏药学是我国医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3000多年来,藏医以其简便的方法、独特的疗效,为保障藏族聚居区及其周边地区人民的健康,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应该看到,我国的藏医学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规范化的、适合自身特点的诊疗标准,是当前藏医学科建设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藏医藏药热持续升温

    因其具有疗效独特,价格适中、纯天然、无污染等优势,近年来藏医、藏药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关注,藏医药热在持续升温。目前,美、俄、德、英、日、意、法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都设有藏医研究机构。此外,有关藏医药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藏医药的特点和优势逐步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国际市场对藏药产品需求加大,都表明藏医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在我国西藏,7个地区中已有5个建立了地区级的藏医院;在全藏的75个县中,有5个县成立了藏医院,其他70个县医院中,都设立藏医科。到2002年底,全国藏医的病床位多达500多张,共有藏医医务人员1800多个,其中有高级职称者近100人,中级职称者近200人。

    ■藏医诊疗标准不能完全向“西”看

    虽然近年来藏医药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藏医药理论自身并没有得到本质的创新。由于缺乏自己的诊疗标准,许多藏医药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自然而然地借鉴和采用了西医学的一些手段和方法。特别是随着一些名老藏医相继离退休,中青年医师逐步淡化了“脉诊、尿诊、试验诊断法”和辨证施治的传统藏医诊疗技术,热衷于借助仪器化验应对患者,纯藏医方法查房、讨论病例的情况也已很少见。

    许多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与西医不同,即使针同一个人的同一种疾病,藏医的治疗方法也会因时、因地而不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藏医学和西医学在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藏医重宏观、重归纳、重辨证论治,针对的是“证”,优势在宏观准确性;西医则重微观、重分析,针对的是“病”,强项在微观精确性;在实际工作中,藏医、藏药不分家,好的医师往往是好的药师,西医则医是医、药是药;西医长于治疗实质性的病变,治疗目标是靶器官,藏医则善于治疗功能性的病变,治疗目标是综合调节。

    因此,藏医药不能简单地移植西医的诊断标准、疗效标准、医院结构、教育体系、资质认证程序,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方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藏医药学。

    ■制定藏医学诊疗标准迫在眉睫

    制定规范化的、适合藏医学自身特点的诊疗标准对藏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制定藏医的诊疗标准是发展藏医药最重要的学科建设内容之一。没有诊断标准,就无法确定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标准不出台,就很难找出藏医的优势何在。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亟待制定:藏医病名统一标准(根据《四部医典》藏医有1000多种病名);诊疗常规标准,比如某证发病因素、发病机理、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预防康复等;疗效评价标准,藏医对哪些病有确切的疗效,首先制定相应的标准;比较性的疗效标准,如与中医、西医相比,藏医从症状、体征、生化、形态、性态改变等多个方面,有何区别和各有何优势。

    其次,制定藏医的诊疗标准是在国际竞争中争得先机的需要。藏医药的原创优势不仅使我国能够在该领域中确立长时期的领先地位,而且有可能将这种领先延伸到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为了保持这种原创优势,一定要合理分工,在抓好藏医基础理论创新研究的同时,抓紧制定诊疗标准,加强藏医药自身的标准化建设,以原创化主导标准化,以原创化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提高藏医药整体科技水平。此外还应强调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藏医药产业化发展研究;注重藏医药人才培养,完善藏医药政策法规保障,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也是推动藏医药学发展的关键。

    (仁旺次仁)(仁旺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