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189536
拐点或许今年出现
     透过“两会”看医改

    那些寄望于“两会”能给出中国医改答案的人会不会有点失望?今年的“两会”议案、提案集中涉及的仍然是一个又一个迥然不同的实际问题。印象最深的除了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结束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的,“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我这三年的工作中,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还有就是卫生部高强部长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就人大议案中提问多解决办法少而发出期许:“能不能来点解决方案。”

    总的来看,今年“两会”期间,大家关注的医疗问题其中有两个重点:一是农村医疗问题,二是城市医疗人群有效分流到社区医院的问题。

    新农村政策中相当重要的一条就是农村医疗。在会上,财政部明确表示,今年要大力发展和巩固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要扩大到农村40%的县,明年争取达到60%;今年,中央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达到了47亿元,是去年的7倍多。卫生部数据显示,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截止到2005年上半年,中国已有641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1.6亿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政府共补偿农民1亿多人次,补偿资金支出50多亿元人民币,其目标是2008年在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在去年上半年曾经受到质疑,但是在去年下半年以来发展已经逐步明朗,随着建设新农村热潮的推动,估计在今年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根据“两会”公布出来的数据,政府投入在医疗费用中所占的比例,上世纪80年代为36.2%,到2003年为17.2%。个人出的钱在医疗费用中所占的比例,上世纪80年代为21.2%,到2003年为55.5%。大部分农村居民由于没有加入医保,个人负担的医药费比例要远高于55.5%,是时候“城市反哺农村”了。

    另一方面,再也没有一个时期比今年“两会”更加关注社区医疗了。继吴仪副总理提出“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切入点”之后,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定点范围,实行社区首诊制度试点,逐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高强补充说,发展社区医院一方面是改善其基础设施,购置必要的设备;同时,现有医疗资源也要调整,把现有的一级、二级医院改造成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转变服务模式和服务功能,令其不只是看病,还有预防保健作用。另外,要组织一些大医院的医生支援社区,医院和社区要建立一个非常密切的联系。

    另外,卫生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后百姓看病将先进社区服务中心首诊,然后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到大医院看病。实行双向转诊和社区医院首诊制以后,大医院和社区医院各司其职。实际上在国外,大医院几乎没有门诊部,到大医院看病都是由社区医生转诊,这样,社区医生能够帮助病人找到更合适的地方和医生。

    由此可看出,“两会”已经给医改提出了某些方向性的指标。因此,有专家认为,随着以上两个举措的推进,近年来急剧膨胀的三级医院将放缓脚步,以往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医械引进来拉动增长的模式将不再奏效。原因在于在农村合作医疗、社区首诊制实施之后,大量的病人将捆绑在所在地治疗,大医院的门诊量不可能持续高速增长。专家认为大医院的对策在于加快内部学科管理脚步,整合出优势资源,同时与社区医院建立良好关系,赢取稳定的病患资源。

    记者时刻在关注着一些医改先行地区的新动向,如北京海淀区的一些中小医院,目前除了抽调一部分人支援惠民医院之外,目前全区医院对医院的绩效考核正在按照新的方案进行,据说,“光考核手册就有厚厚一沓”。

    或许,医改拐点在今年出现。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10期(江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