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最尴尬的经历……
人生是一个充满欢笑和泪水的过程,有值得回味的过去,也有充满憧憬的将来。听几位医生讲述“我能想到最尴尬的事”,有些青涩、有些傻气,但都很真诚。相信很多医生都有类似的经历。提起这样的事情,绝不仅为博大家一笑。之所以说尴尬,其实就是最难忘的事情,因为这种成长的印记里有着太多的经验、教训和启迪。
量血压居然不用听诊器
1999年夏天,读大一的张志强放暑假回到家乡。患高血压的大伯知道志强回来了,便让志强过去帮他量血压。
志强揣着血压计兴冲冲地来到大伯家,心想这次可以露一手了,好歹自己也是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啊。年迈的大伯躺在凉棚下的椅子上,伸出胳膊,慈祥地看着张志强,满眼期待。志强打开血压计,端放在躺椅旁边的凳子上,开始小心翼翼地绑袖带、充气。其实他在充气的时候就意识到少了一点什么程序,但是一下子又想不起来。袖带的气慢慢放,他两只眼睛直直地盯着水银柱,心比水银柱跳得还厉害,就是不知道血压计该怎么读。这时候,志强额头上的汗都出来了。气放完了,大伯问他:今天的血压是多少?志强想糊弄过去,于是说道:“不高,和平时差不多。”大伯“扑哧”一声笑了,从躺椅上坐起来,用扇子拍了一下志强的头骂道:“什么狗屁大学生,跟哪个名医学的,量血压不用听诊器?”说着,只见大伯笑眯眯地把听诊器从身子下面抽出来,继续骂道:“平时都没有帮我量过血压,你怎么知道今天的和平时一样呢?说谎都不会!”
【点评】:张志强当时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被大伯臭骂了一顿后,张志强跑到开诊所的堂叔那里请教,那个暑假,他不但学会了量血压,还学会了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从这件事情上,他总结出一个教训:在医学面前,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一定要实事求是,不然就会吃大亏。
体温:1℃?第一次量体温的尴尬
黄卫刚是某卫生院的内科医生。8年前,他还在卫生学校一年级读书,可能是父亲望子成龙心切,那年寒假,黄卫刚回到家的第二天,父亲就让他到姐夫的诊所帮忙。姐夫出生于医学世家,又在县医院进修过一年,教黄卫刚几招应该不在话下。
来到姐夫的诊所,卫刚穿上白大褂像模像样地忙活起来。刚上中专的卫刚当时还不满18岁,以一个医生的身份如此近距离地面对患者,对他来说还是平生第一次呢,他心中不免有几分忐忑。日上三竿,病人多了起来,姐夫便让卫刚为一位老大爷量体温。卫刚拿出一只温度计像姐夫那样甩了几下,放在大爷的腋窝里。这可是他行医生涯的开始啊!10分钟过去了,姐夫让他取出体温计,并问道:“多少度?”黄卫刚一下子傻眼了,他发现体温计的金属头被他攥在手里,上面显示:1℃。他怔怔地看着体温计,又怔怔地看着姐夫,一副束手无措的样子。姐夫拿过体温计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连忙对老大爷说:“体温计坏了,重新给你量一次吧。”原来,卫刚把体温计拿倒了。
【点评】:姐夫并没有恶狠狠地教训卫刚,但是他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不然也不会到现在还记得。那年寒假,卫刚学了很多知识,开学后在寝室里讲述假期的收获,听得弟兄们一脸羡慕,他惟独没有说测量体温的事儿。这件事让黄卫刚开了窍,从此行医加倍小心,不敢有半点马虎。
“抢救”还是“强盗”?外地医生的苦恼
申江是湖南衡阳人,以前在衡阳一家医院做神经内科医生。他来广州快两年了,但粤语说得不太好,有时候听得也很吃力,他正为这事儿苦恼着呢,就在上个月,他导演了一出轰动全院的闹剧。
这是广州郊区的一家康复医院,医院并不大,一个值班医生要对全院病人负责。一天深夜,申医生查房结束,正准备就寝,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32床的患者神色慌张,结结巴巴地说:“抢救啊,抢救啊!”这个患者是地道的广州农民,再加上轻微中风,他说的粤语恐怕连广州人也听不懂,何况是可怜的申江呢。申江站在值班室门前,一头雾水。为了让申医生明白自己的意思,32床患者还动用了肢体语言,做了一个凶神恶煞的动作,申医生终于恍然大悟:病房里来了“强盗”!
申江赶紧给保安室打了电话,并顺手从值班的门后面抽出一条1米多长的铁棍,气势汹汹地来到32床的病房。谁知病房根本就没有发现什么强盗,倒是33床的年轻人胳膊腿正在乱蹬一气,被子也掉在了地上,刚才报信的32床患者被申江这个架势吓坏了,心想抢救病人需要铁棍吗?而申江这时候也明白过来,原来是33床患者的癫痫发作了,刚才是32床的病人让他过来“抢救”呢。申江赶紧丢掉铁棍,上前进行真正的抢救。正在这时,护士推着氧气瓶进来了,两个保安提着铁棍也来了,很不协调的两支队伍同时出现在病房里,这阵势把在场的病人家属给逗乐了。
抢救?强盗?申江一直没有弄清楚这两个词的粤语发音,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后怕,幸亏那天是比较容易处理的癫痫发作,要是其他急症,医生带着铁棍去抢救,没准要吃官司呢。
【点评】:由于语言障碍引起的医患沟通不畅,申江可算是领教过了,相信有这样经历的医生不只申江一个。他之所以能及时妥善地对病人进行处理,还是因为他对病人病情熟悉,责任心强,遇见突发事件能从容下手。可见,值班医生熟悉每个患者的病情是多么重要啊!
锦旗应该送给谁?年轻医生的困惑
可以毫不含糊地说,王敏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年轻医生,而科主任也有意锻炼她,有新病人来就诊,主任总是带着她先诊断一番,有典型的病人也安排在她管的病床,充分体现了对新同志的培养和爱护。
这天,王敏收治了一个失眠的女病人,据说她吃了很多药,效果都不怎么样;安定或舒乐安定倒是很有效,但是这些西药容易“上瘾”,只能是万不得以的选择。王敏想起医务科方主任是中医内科出身,有很多篇关于治疗失眠的文章,于是她就请方主任为病人诊治。可能中药的效果比较慢的缘故,过了三四天,病人的失眠状况一点也没有好转,一心为病人着想的王敏比病人还着急呢,她又想到以水针治疗内科疾病见长的钟医生,忙给钟医生打了个电话,钟医生很快就来了。
钟医生对病人进行水针治疗后的第二天,病人果然睡了一个踏实觉,醒来后已经是上午9点。女病人很激动,她找到王敏,强烈要求给钟医生送一面锦旗。王敏这次很为难,中药和水针,到底谁是功臣呢?锦旗到底应该送给方主任,还是钟医生呢?就在王敏犹豫不决的时候,病人当天下午就赶制了一面锦旗,风风火火地送到钟医生的办公室,凑巧的是,钟医生和方主任就在一个办公室。只见锦旗上写道:祖国医学,妙手神针。这分明是送给钟医生的。当这面锦旗出现在办公室的时候,一个是红光满面,一个是脸色铁青。
后来,方主任找王敏抱怨道:为什么病人的锦旗上那样写,难道我开的药一点作用也没有吗?你做管床医生的也不把把关?王敏也因为这件尴尬的事,很多天都开心不起来。
【点评】:做医生,不仅要为病人着想,也要处理好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这样的道理恐怕什么时候也不会错。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12期(刘景峰)
量血压居然不用听诊器
1999年夏天,读大一的张志强放暑假回到家乡。患高血压的大伯知道志强回来了,便让志强过去帮他量血压。
志强揣着血压计兴冲冲地来到大伯家,心想这次可以露一手了,好歹自己也是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啊。年迈的大伯躺在凉棚下的椅子上,伸出胳膊,慈祥地看着张志强,满眼期待。志强打开血压计,端放在躺椅旁边的凳子上,开始小心翼翼地绑袖带、充气。其实他在充气的时候就意识到少了一点什么程序,但是一下子又想不起来。袖带的气慢慢放,他两只眼睛直直地盯着水银柱,心比水银柱跳得还厉害,就是不知道血压计该怎么读。这时候,志强额头上的汗都出来了。气放完了,大伯问他:今天的血压是多少?志强想糊弄过去,于是说道:“不高,和平时差不多。”大伯“扑哧”一声笑了,从躺椅上坐起来,用扇子拍了一下志强的头骂道:“什么狗屁大学生,跟哪个名医学的,量血压不用听诊器?”说着,只见大伯笑眯眯地把听诊器从身子下面抽出来,继续骂道:“平时都没有帮我量过血压,你怎么知道今天的和平时一样呢?说谎都不会!”
【点评】:张志强当时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被大伯臭骂了一顿后,张志强跑到开诊所的堂叔那里请教,那个暑假,他不但学会了量血压,还学会了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从这件事情上,他总结出一个教训:在医学面前,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一定要实事求是,不然就会吃大亏。
体温:1℃?第一次量体温的尴尬
黄卫刚是某卫生院的内科医生。8年前,他还在卫生学校一年级读书,可能是父亲望子成龙心切,那年寒假,黄卫刚回到家的第二天,父亲就让他到姐夫的诊所帮忙。姐夫出生于医学世家,又在县医院进修过一年,教黄卫刚几招应该不在话下。
来到姐夫的诊所,卫刚穿上白大褂像模像样地忙活起来。刚上中专的卫刚当时还不满18岁,以一个医生的身份如此近距离地面对患者,对他来说还是平生第一次呢,他心中不免有几分忐忑。日上三竿,病人多了起来,姐夫便让卫刚为一位老大爷量体温。卫刚拿出一只温度计像姐夫那样甩了几下,放在大爷的腋窝里。这可是他行医生涯的开始啊!10分钟过去了,姐夫让他取出体温计,并问道:“多少度?”黄卫刚一下子傻眼了,他发现体温计的金属头被他攥在手里,上面显示:1℃。他怔怔地看着体温计,又怔怔地看着姐夫,一副束手无措的样子。姐夫拿过体温计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连忙对老大爷说:“体温计坏了,重新给你量一次吧。”原来,卫刚把体温计拿倒了。
【点评】:姐夫并没有恶狠狠地教训卫刚,但是他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不然也不会到现在还记得。那年寒假,卫刚学了很多知识,开学后在寝室里讲述假期的收获,听得弟兄们一脸羡慕,他惟独没有说测量体温的事儿。这件事让黄卫刚开了窍,从此行医加倍小心,不敢有半点马虎。
“抢救”还是“强盗”?外地医生的苦恼
申江是湖南衡阳人,以前在衡阳一家医院做神经内科医生。他来广州快两年了,但粤语说得不太好,有时候听得也很吃力,他正为这事儿苦恼着呢,就在上个月,他导演了一出轰动全院的闹剧。
这是广州郊区的一家康复医院,医院并不大,一个值班医生要对全院病人负责。一天深夜,申医生查房结束,正准备就寝,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32床的患者神色慌张,结结巴巴地说:“抢救啊,抢救啊!”这个患者是地道的广州农民,再加上轻微中风,他说的粤语恐怕连广州人也听不懂,何况是可怜的申江呢。申江站在值班室门前,一头雾水。为了让申医生明白自己的意思,32床患者还动用了肢体语言,做了一个凶神恶煞的动作,申医生终于恍然大悟:病房里来了“强盗”!
申江赶紧给保安室打了电话,并顺手从值班的门后面抽出一条1米多长的铁棍,气势汹汹地来到32床的病房。谁知病房根本就没有发现什么强盗,倒是33床的年轻人胳膊腿正在乱蹬一气,被子也掉在了地上,刚才报信的32床患者被申江这个架势吓坏了,心想抢救病人需要铁棍吗?而申江这时候也明白过来,原来是33床患者的癫痫发作了,刚才是32床的病人让他过来“抢救”呢。申江赶紧丢掉铁棍,上前进行真正的抢救。正在这时,护士推着氧气瓶进来了,两个保安提着铁棍也来了,很不协调的两支队伍同时出现在病房里,这阵势把在场的病人家属给逗乐了。
抢救?强盗?申江一直没有弄清楚这两个词的粤语发音,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后怕,幸亏那天是比较容易处理的癫痫发作,要是其他急症,医生带着铁棍去抢救,没准要吃官司呢。
【点评】:由于语言障碍引起的医患沟通不畅,申江可算是领教过了,相信有这样经历的医生不只申江一个。他之所以能及时妥善地对病人进行处理,还是因为他对病人病情熟悉,责任心强,遇见突发事件能从容下手。可见,值班医生熟悉每个患者的病情是多么重要啊!
锦旗应该送给谁?年轻医生的困惑
可以毫不含糊地说,王敏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年轻医生,而科主任也有意锻炼她,有新病人来就诊,主任总是带着她先诊断一番,有典型的病人也安排在她管的病床,充分体现了对新同志的培养和爱护。
这天,王敏收治了一个失眠的女病人,据说她吃了很多药,效果都不怎么样;安定或舒乐安定倒是很有效,但是这些西药容易“上瘾”,只能是万不得以的选择。王敏想起医务科方主任是中医内科出身,有很多篇关于治疗失眠的文章,于是她就请方主任为病人诊治。可能中药的效果比较慢的缘故,过了三四天,病人的失眠状况一点也没有好转,一心为病人着想的王敏比病人还着急呢,她又想到以水针治疗内科疾病见长的钟医生,忙给钟医生打了个电话,钟医生很快就来了。
钟医生对病人进行水针治疗后的第二天,病人果然睡了一个踏实觉,醒来后已经是上午9点。女病人很激动,她找到王敏,强烈要求给钟医生送一面锦旗。王敏这次很为难,中药和水针,到底谁是功臣呢?锦旗到底应该送给方主任,还是钟医生呢?就在王敏犹豫不决的时候,病人当天下午就赶制了一面锦旗,风风火火地送到钟医生的办公室,凑巧的是,钟医生和方主任就在一个办公室。只见锦旗上写道:祖国医学,妙手神针。这分明是送给钟医生的。当这面锦旗出现在办公室的时候,一个是红光满面,一个是脸色铁青。
后来,方主任找王敏抱怨道:为什么病人的锦旗上那样写,难道我开的药一点作用也没有吗?你做管床医生的也不把把关?王敏也因为这件尴尬的事,很多天都开心不起来。
【点评】:做医生,不仅要为病人着想,也要处理好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这样的道理恐怕什么时候也不会错。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12期(刘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