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是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高血糖为其主要标志;其基本病理生理为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临床上可见烦渴、多尿、多饮、疲乏、消瘦等表现。其病程冗长,病变累及全身:脑、心血管、肾、神经、视网膜、皮肤及足,危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常易并发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肺结核等,严重威胁病人生命。
糖尿病虽在各种年龄均可发生,但更多见于老年人,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60岁以上患病率可达11.34%。1997年据WHO报告,全世界已有糖尿病人1.35亿,到2000年,估计将达到1.75亿人。在我国一项最新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现有5000万人的健康正受到糖尿病的威胁,在这项全国11个省市的4万多城乡居民中进行的调查发现,糖尿病患病率已从1980年的0.67%上升到目前的3.21%,增加了近5倍。由此可估计全国2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达2000万人以上,其中95%以上是2型糖尿病。此外还有300万糖耐量减低(IGT)的病人。我国是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而基数大,糖尿病患病率的迅速上升,将给我国带来巨额医疗费开支,据研究显示,目前每年为此耗费医疗费用约1700亿元。
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等治疗原则,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代谢状况。中药降血糖效果较西药弱,但作用缓和而持久,且由于许多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中药在改善症状和治疗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且无明显副作用。
西医治疗糖尿病是用药物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及增加其生物活性,降低葡萄糖在肠内的吸收速度,增加体内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或直接注射外源性胰岛素等。降血糖作用快捷而效强,并可防治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但其有一定的副作用,且改善症状较中药稍差。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可取长补短,使患者血糖尽快下降,症状迅速改善,并抑制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方案。在临床上,对轻、中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尽可能用中药治疗(汤剂或丸、散剂),以发挥其长处。对病程较长、血糖较高的中、重型患者,则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西药控制血糖,辅以中药,既可减少口服降血糖西药或胰岛素的用量,又可改善机体代谢及微循环等状况,缓解症状,共同抑制或延缓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虽在各种年龄均可发生,但更多见于老年人,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60岁以上患病率可达11.34%。1997年据WHO报告,全世界已有糖尿病人1.35亿,到2000年,估计将达到1.75亿人。在我国一项最新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现有5000万人的健康正受到糖尿病的威胁,在这项全国11个省市的4万多城乡居民中进行的调查发现,糖尿病患病率已从1980年的0.67%上升到目前的3.21%,增加了近5倍。由此可估计全国2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达2000万人以上,其中95%以上是2型糖尿病。此外还有300万糖耐量减低(IGT)的病人。我国是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而基数大,糖尿病患病率的迅速上升,将给我国带来巨额医疗费开支,据研究显示,目前每年为此耗费医疗费用约1700亿元。
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等治疗原则,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代谢状况。中药降血糖效果较西药弱,但作用缓和而持久,且由于许多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中药在改善症状和治疗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且无明显副作用。
西医治疗糖尿病是用药物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及增加其生物活性,降低葡萄糖在肠内的吸收速度,增加体内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或直接注射外源性胰岛素等。降血糖作用快捷而效强,并可防治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但其有一定的副作用,且改善症状较中药稍差。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可取长补短,使患者血糖尽快下降,症状迅速改善,并抑制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方案。在临床上,对轻、中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尽可能用中药治疗(汤剂或丸、散剂),以发挥其长处。对病程较长、血糖较高的中、重型患者,则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西药控制血糖,辅以中药,既可减少口服降血糖西药或胰岛素的用量,又可改善机体代谢及微循环等状况,缓解症状,共同抑制或延缓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