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189815
市场和政府的合理平衡
     近日,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就中国经济的一句话,可以替目前正火热的医改大讨论做一个注脚:“每个成功的经济,都是建立在市场和政府的合理平衡之上的。”

    近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了预备会。此次预备会举办了多场专题讨论会,而第一场讨论会的主题就是医改。从参会者到与会者讨论的内容都显示:目前探讨的已经不是该不该对医改“纠偏”的问题,而是如何“纠偏”的问题,新医改的方向正在朝着如何寻求合理的平衡方面迈进。

    会议上,主持人向与会者提出了3个问题直接聚焦实际操作。第一个问题单刀直入:“在中国实行全民医疗保险有没有可行性,或者说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发言者提出了种种方案。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在会上呼吁:中国政府必须要更积极地介入公共卫生领域,包括控制成本,让人能够看得起病,而且要保证质量。对于目前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导致一般病患者过度负担了医疗成本,贝汉卫建议,这些最基本的功能由政府出资,医务工作人员就不用从病人身上要钱,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全心全意地履行其职责。

    中国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高卫中表示,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将有助于解决“看病贵”问题,同时也应该适当引导非公共类资源进入医疗领域。中国目前的卫生服务体系是公立医疗机构一统天下,公共资源占97%,非公共类资源只有3%,高卫中认为这种格局非常不利于医疗服务卫生体系的健康发展。对于卫生服务体系而言,政府应加强投入。社会资源可以用资金、先进技术的方式提供卫生服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说,中国政府现在完全有能力建立基本的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所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前者完全免费,后者由公民承担少数费用以减少浪费,每年开支大概在人民币1500亿~2000亿元之间。而这笔费用大概相当于2005年中国财政总收入的5%到7%,相当于2005年中国GDP总量的1%~1.5%,相当于目前中国卫生总费用的1/4~1/3,所以从经济能力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中国医药现在已经开始从“拜市教”的符咒中解脱出来。所谓“拜市教”,就是认为“市场化”是一根点石成金的“魔杖”,是一句不分行业、领域一“市”就灵的“魔谶”。也许在私人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中,“市场化”的确一“市”就灵,但在公共产品领域,“市场化”却往往失真了。

    然而,如果因为“市场化”在医疗卫生制度中的不“灵”而完全否定市场经济,那和“倒洗澡水的同时把孩子一起倒掉”没什么两样。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35期(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