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游戏像吸毒一样可怕
“杀人”游戏正在进行,大家正在低头思索。玩游戏的白领们大多互不认识,但在“杀人”过程中都获得了一种满足,并拉近了距离。
编前
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实际行为都处于社会道德约束的压抑状态中。而在****中,角色扮演能使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并展开想像力,运用逻辑分析去解决问题。它对锻炼思维、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展示个人才能,提升自信心、满足某种心理需求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游戏是一个客观的东西,关键在于游戏者的自控能力。
杀人吧受到高知识层的青睐,毕竟对社会危害性不大,存在有合理性,但是也不能排除,游戏过度会产生的心理问题,大脑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容易造成失衡。
如果不是我执拗地“死缠烂打”,如果不是碍于朋友介绍,吴新(化名)肯定会断然拒绝我的采访。
作为一个6级的职业“杀手”,她实在挤不出时间:上班惦记着下班,工作盼着周末,思念的主题只有一个——杀人吧。
“杀人游戏”,这个近几年风靡于国内的心理游戏,加上电影《天黑请闭眼》的推波助澜,已不是什么新鲜词儿。去年,一种专门以杀人游戏为主营业务的实战地——杀人吧,又开始成为许多白领趋之若鹜的休闲场所。
杀人吧的出现,让像吴新这样热衷杀人游戏的人“终于找到了组织”。
益智、宣泄、博弈、暧昧、情感……杀人吧,在这个颇具血腥的暴力名字下,却包裹和承载着太多“名不副实”的意义。
体验:让“杀人”变得专业
4月中旬的一个周日,在魏公村一个不起眼儿的写字楼里,我找到了杀人吧的“老字号”——爱酷思益智文化俱乐部(xclub)。在聚集了十几家“杀人场子”的京城,这个全国第一家成立的专业杀人游戏场所,一直是圈内玩家比较认同的“根据地”。
大楼门前停满了私人轿车,衣着讲究的人,三三两两出入,有的人是玩几个小时,有的人则是彻夜不归。走进大厅,一侧墙上的电子显示牌在不停闪动,交替出现着玩家的昵称以及他们的实时成绩。
由于该俱乐部采取会员制,参与游戏的会员持有电子会员卡,并有一个ID昵称,作为代号。进入游戏、统计成绩、计算费用都通过小小的卡片来完成。派发游戏牌、指挥游戏以及法官的各种判断都由电脑发声来完成,以示公平和专业。会员则随机进入包房进行游戏。
夜幕降临,“包房”已是人满为患,不少人在大厅等待补位。而刚刚散场出来的游戏者似乎意犹未尽,彼此争执得面红耳赤,嘴里嘟哝着听不懂的术语。
据培训员介绍,杀人游戏是一项需要8个人以上参与者的集体娱乐活动,玩法并不复杂。以8人为例,游戏中人的身份分为3种,4人为平民,2人为杀手,2人为警察。每局开始前,参与者摸取身份牌,游戏开始后,杀手每轮杀掉一个人,警察和平民则需指认出谁是杀手,通过投票将其推出,游戏以杀手或警察淘汰掉全部对手为胜。
经过填表、拍照、确认专用昵称、简单培训后,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我被随机安排到一个游戏包房。16个陌生男女围坐一圈,每人桌前放着号码牌,表情悠然。
作为“法官”,一位衣着整齐的女服务员坐在包房内长桌的前端,通过电脑操作完成游戏。
“准备好了吗?游戏开始。天黑请闭眼。”随着指令的发出,所有的人把放在面前的面罩拿起来,戴在脸上。“杀手请睁眼。”握有杀手牌的玩家放下面罩,“谋杀”了一个闭眼者,随即戴上面罩……
我摸的牌是警察,然而,杀手很老到地暗杀了我这个新手。接着,就是猜测、辩解、推理、判断、所有游戏者通过各自发言,举手表决谁是坏人,接着又是下一轮“天黑请闭眼”,直到杀手被抓或者警察被杀。
一环扣一环的悬念,一个接一个的出乎意料,一场现实生活中的福尔摩斯探案开始。
我因为“被杀”,可以洞察一切,虽不能发言,但仍然能体验到斗智斗勇的快感和紧张。
两个小时后,第一场游戏结束,通过各自阵营的合作和斗争,大家的距离感很快消除,16个人迅速熟悉起来。对于新手的失误,有的老手会给予耐心的指导,有的人则比较焦躁。
身旁一位玩伴告诉我,包房里有时会“安插”一两个工作人员,带领和指导新人玩游戏。
11点将至,我准备离去,大部分玩家却无去意,在他们看来,“热身”刚刚结束,杀人游戏才渐入佳境。
据说,杀人游戏发源于美国硅谷,1999年由归国的留学生传回国内并在多个城市流传开来。它本是聚会者饭后休闲消遣的方式,近几年,国内出现了几十家专业经营此类游戏的杀人吧。仅xclub,自2004年11月成立以来,在全国就已发展了两万多会员,长期玩家达到700~800人(指一星期平均消费三次)。目前,还有很多类似的俱乐部纷纷建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100多万人参与此游戏。
“杀人游戏最早是从IT和媒体圈流行开来,不过现在各行各业的都有,如企业高管、市场营销人员、演艺界明星等。”一位玩家告诉记者,乐于此道的人多是有车一族的白领,知识层次较高,经济实力雄厚,年龄大致在25岁至40岁之间。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4
编前
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实际行为都处于社会道德约束的压抑状态中。而在****中,角色扮演能使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并展开想像力,运用逻辑分析去解决问题。它对锻炼思维、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展示个人才能,提升自信心、满足某种心理需求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游戏是一个客观的东西,关键在于游戏者的自控能力。
杀人吧受到高知识层的青睐,毕竟对社会危害性不大,存在有合理性,但是也不能排除,游戏过度会产生的心理问题,大脑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容易造成失衡。
如果不是我执拗地“死缠烂打”,如果不是碍于朋友介绍,吴新(化名)肯定会断然拒绝我的采访。
作为一个6级的职业“杀手”,她实在挤不出时间:上班惦记着下班,工作盼着周末,思念的主题只有一个——杀人吧。
“杀人游戏”,这个近几年风靡于国内的心理游戏,加上电影《天黑请闭眼》的推波助澜,已不是什么新鲜词儿。去年,一种专门以杀人游戏为主营业务的实战地——杀人吧,又开始成为许多白领趋之若鹜的休闲场所。
杀人吧的出现,让像吴新这样热衷杀人游戏的人“终于找到了组织”。
益智、宣泄、博弈、暧昧、情感……杀人吧,在这个颇具血腥的暴力名字下,却包裹和承载着太多“名不副实”的意义。
体验:让“杀人”变得专业
4月中旬的一个周日,在魏公村一个不起眼儿的写字楼里,我找到了杀人吧的“老字号”——爱酷思益智文化俱乐部(xclub)。在聚集了十几家“杀人场子”的京城,这个全国第一家成立的专业杀人游戏场所,一直是圈内玩家比较认同的“根据地”。
大楼门前停满了私人轿车,衣着讲究的人,三三两两出入,有的人是玩几个小时,有的人则是彻夜不归。走进大厅,一侧墙上的电子显示牌在不停闪动,交替出现着玩家的昵称以及他们的实时成绩。
由于该俱乐部采取会员制,参与游戏的会员持有电子会员卡,并有一个ID昵称,作为代号。进入游戏、统计成绩、计算费用都通过小小的卡片来完成。派发游戏牌、指挥游戏以及法官的各种判断都由电脑发声来完成,以示公平和专业。会员则随机进入包房进行游戏。
夜幕降临,“包房”已是人满为患,不少人在大厅等待补位。而刚刚散场出来的游戏者似乎意犹未尽,彼此争执得面红耳赤,嘴里嘟哝着听不懂的术语。
据培训员介绍,杀人游戏是一项需要8个人以上参与者的集体娱乐活动,玩法并不复杂。以8人为例,游戏中人的身份分为3种,4人为平民,2人为杀手,2人为警察。每局开始前,参与者摸取身份牌,游戏开始后,杀手每轮杀掉一个人,警察和平民则需指认出谁是杀手,通过投票将其推出,游戏以杀手或警察淘汰掉全部对手为胜。
经过填表、拍照、确认专用昵称、简单培训后,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我被随机安排到一个游戏包房。16个陌生男女围坐一圈,每人桌前放着号码牌,表情悠然。
作为“法官”,一位衣着整齐的女服务员坐在包房内长桌的前端,通过电脑操作完成游戏。
“准备好了吗?游戏开始。天黑请闭眼。”随着指令的发出,所有的人把放在面前的面罩拿起来,戴在脸上。“杀手请睁眼。”握有杀手牌的玩家放下面罩,“谋杀”了一个闭眼者,随即戴上面罩……
我摸的牌是警察,然而,杀手很老到地暗杀了我这个新手。接着,就是猜测、辩解、推理、判断、所有游戏者通过各自发言,举手表决谁是坏人,接着又是下一轮“天黑请闭眼”,直到杀手被抓或者警察被杀。
一环扣一环的悬念,一个接一个的出乎意料,一场现实生活中的福尔摩斯探案开始。
我因为“被杀”,可以洞察一切,虽不能发言,但仍然能体验到斗智斗勇的快感和紧张。
两个小时后,第一场游戏结束,通过各自阵营的合作和斗争,大家的距离感很快消除,16个人迅速熟悉起来。对于新手的失误,有的老手会给予耐心的指导,有的人则比较焦躁。
身旁一位玩伴告诉我,包房里有时会“安插”一两个工作人员,带领和指导新人玩游戏。
11点将至,我准备离去,大部分玩家却无去意,在他们看来,“热身”刚刚结束,杀人游戏才渐入佳境。
据说,杀人游戏发源于美国硅谷,1999年由归国的留学生传回国内并在多个城市流传开来。它本是聚会者饭后休闲消遣的方式,近几年,国内出现了几十家专业经营此类游戏的杀人吧。仅xclub,自2004年11月成立以来,在全国就已发展了两万多会员,长期玩家达到700~800人(指一星期平均消费三次)。目前,还有很多类似的俱乐部纷纷建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100多万人参与此游戏。
“杀人游戏最早是从IT和媒体圈流行开来,不过现在各行各业的都有,如企业高管、市场营销人员、演艺界明星等。”一位玩家告诉记者,乐于此道的人多是有车一族的白领,知识层次较高,经济实力雄厚,年龄大致在25岁至40岁之间。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