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医业 > 医家 > 正文
编号:11144957
贯通东西方文化 交流中西医药学——访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朱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德奥医药文化与哲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朱明,对东西方文化情有独钟,并致力于中医药西传的研究。最近,他主编出版的《中西比较医药学概论》,运用比较学方法,介绍中西医药学术之源流,荟萃方法论研究之精华,。并且通过东西方医药学交流和传播的史实,论证中西医之间的沟通对人类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该研究创建了中西比较医药学研究新领域,拓宽了中医药学的研究的视野,也为中医药的对外传播作出了贡献。

    早在1992年,朱明第一次踏上了北欧瑞典的国土,立刻被西方世界的新奇所吸引。但他很快发现,该国的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少得可怜,而知道中医药知识的西方人更是凤毛麟角。一位年轻学者曾对他说,自己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知道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可具体内容只知道孔子、毛泽东和李小龙3个人的名字。就在那时,写一本中西医学文化比较的书是朱明萌生的念头。14年后,他向国外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中医药学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朱明介绍,中西比较医药学是一门以哲学为指导思想,研究医药学领域的文化现象、学术发展、历史交流、语言翻译和科学方法论等因素,研讨如何将宏观整体医学与微观实证科学相融合为目的的综合性学科。

    比较医药学是近20年来新兴的学科,如比较生理学、比较病理学和比较心理学等。中西比较医药学是以东西方各自的哲学思想为根基,以科学方法论为研究对象,以医药学学术流派为核心内容,总结中西医文化的交叉点和创新点,从而寻找中西医学不同文化内涵的兼容性和互补性,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研究中西比较医药学,就是将各种有价值的学术现象,无论大小、先后,像穿珍珠项链一样串联起来进行梳理归纳,加以熔炼升华,从而得出大学科的新方法、新结论。该学科采用中西科学方法论的比较、中西哲学自然观的比较和多学科交叉渗透比较等研究方法,以等势原则、互补原则、差异原则和文化原则为应用规则,探讨不同医学或是医疗实践的特殊科学地位,展示其科学架构,同时寻找中西医相互合作的途径。

    中国人没有发现经典机械力学或地心引力学原理,欧洲人没有发现人体经络的存在。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内涵孕育并发展形成不同的科学。朱明说,文化为科学提供了厚重积淀,医学是科学的分支,其发展系于原有的文化母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文化像家长,科学如孩童”的生动比喻,就是是朱明对中医药科学人文精神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中西医学的汇通与交流,是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碰撞。具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医药宏观体系与西方文艺复兴后微观实证医药学体系的相互冲撞,加之近20年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中西医学界对科学、哲学、人文等学科领域认知的不断深化与相互渗透,均为中西比较医药学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背景。

    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这是产生学派争鸣和形成新学说的坚实基础。他强调,要重视中西医学学派的研究。研究学派可以反映中西医学术的源流和治学的途径,大到哲学文化,小到技术路线方法,均可以推广比较而有所得。中西医学虽然体系不同,但面对的客观对象相同,目标一致。对于同一个患者,中西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就像爬一座山,从南坡或北坡走,都能到达目的地,正可谓殊途同归,并行不悖,只不过所见景观不同罢了。而且,中医药学术的传承实际上源于学派的延续;而不同学派间的不断争鸣和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动力。而西医学派也是针对某一领域一组医学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不断追求和思辨的结果,也最能够体现医学科学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点,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研究范畴。因此,对中西医学流派的比较研究,一方面能注重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创新,取长补短,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有利于把握中西医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探索一条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