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须德艺双馨——记四川省汶川县威州镇羌医骨伤科医院蔡光正医师
在四川省汶川县威州镇的山村羌寨,人们常常将骨折和蔡光正这两个毫不相干的词语作为互换词,以赞颂该镇羌医骨伤科医院医师蔡光正的神奇医术和高尚医德。
立志学医救助世人
羌医有独特的用药习惯,其医疗技术和经验主要靠家传和师承。1946年,蔡光正出生于汶川县威州镇禹碑岭村的一个羌族家庭。爷爷、父亲均精于医道,常常用自己配制的天然草药解除患者病痛,在当地享有盛名。蔡光正曾经亲眼目睹了爷爷和父亲为救一位气息奄奄的年轻人,连夜打着火把上山寻药,最终挽救了患者生命的感人场景,萌发了学医的志向,并发誓成为一位驱除病魔、解救病人于痛苦之中的济世良医。
1971年,蔡光正成为禹碑岭村的赤脚医生,从此踏上了行医的道路。他怀着发掘民间医药的雄心大志,长年跋涉于云雾缭绕、连绵起伏的深山密林,峰峦叠嶂、山道崎岖的羊肠小路,奔波在边远的羌寨之间,或为患者解除病痛,或培训乡村医生,或到海拔3000多米高的地方采药。饿了,就吃几口自己随身携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几口潺潺涌流的清泉;乏了,就住岩洞,睡树下。
1975年,调到威州公社卫生院外科工作后,为从理论到实践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蔡光正到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进修1年,师从著名骨科教授郑怀贤。他一头扎进了浩大无边的骨伤科领域,系统学习了人体解剖理论,掌握了指、穴按摩法以及骨伤理疗手法。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又挤出时间参加广西南宁光明骨科函授学院成都分院学习4年,1985年拿到了毕业证书。
好医生须德艺双馨
羌医羌药具有悠久历史。早在二世纪初期,羌族人民就懂得用羚羊、鹿胎、麝香、鹿粪、鸡胆等大批动物药治病。蔡光正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羌医羌药小鸡接骨膏外敷疗法治疗骨折确有止痛、消肿,促进骨折愈合作用。他坚持继承羌族这种传统疗法,为广大骨折患者解除了伤痛。据统计,自1989年到2001年,他运用羌医羌药治疗各种骨折2087例,取得满意效果。
德阳市宋江县清河镇农民秦某,因工伤左小腿约有3cm的伤口,流血不止,并伴有肿胀、疼痛,功能丧失。当即送往县人民医院求治,诊断为“左胫骨骨折”住院。由于效果不佳,患者又慕名找蔡光正治疗。经检查后,蔡光正认为患者左胫骨中下部骨断筋伤,气滞血瘀。他根据“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医患合作、内外兼治”的辨证治疗原则,先运用羌医祖传手法复位,再用羌药小鸡接骨膏外敷加上小夹板固定,仅敷药5次,就收到了下床活动早、复位好、愈合快的良效,26天后痊愈出院。
1986年6月的威州镇,洪水滔滔。人们纷纷扶老携幼,上山躲避这场罕见的洪水。当洪水不断地涌进医院时,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作为院长的蔡光正临危不乱,指挥若定,安排职工回家共渡难关,自己却将病床上的患者一个个背上山,全部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洪水退后,又将患者一个个背回医院,患者感动得热泪盈眶。
许多从农村来的病人,家庭经济困难,入不敷出,治疗所需的费用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蔡光正知道后,总是想尽办法帮助他们,刚送来的急诊病人还没吃上饭,立即叫家人将饭菜送到床前;病人没有衣服和鞋子,马上送衣送鞋;治疗费不够,自己掏钱帮助缴费,没有回家路费,就将路费送到患者手中。
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被蔡光正亲手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人们纷纷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有人称他“华佗在世”,也有人赞他“神医再现”,以致在办公室里形成了由几十面锦旗组成的一道“红墙”。对此,蔡光正谦逊地认为,这只是对他“行医就是多做好事”的最好注解。
让别人信服靠人格
一个人要有威信,让别人信服,靠的不是地位、权力、金钱,而是人格。蔡光正的所作所为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成都市龙泉驿区一位个体女老板,看好蔡光正的高超医术,连续7天赶到汶川,要与他合资。对女老板提出的优厚条件,蔡光正一点也不动心,委婉告诉她:“如果是为了钱,我早就走了。那周围十里八村的老乡怎么办?他们离不开我,我也不能没有他们。”
在担任近几十年的院长期间,他没有上下班概念,没有晚上和白天的区别,甚至没有了节假日……从行政管理到出诊巡诊,从拍片、查房到护理,他处处走在前。年年贡献最大,创收最多,但他每次都把一、二等奖让给其他人员,自己放在最后。
在蔡光正和全体员工的辛勤劳动下,今日的羌医骨伤科医院已初具规模。建筑面积由建院时的5间房增加到1400多平方米,病床由4张增加到24张,人员由8人增加到20人,年收入由原来的1万元增加到130万元左右。对此,蔡光正并没有停止脚步。他利用休息时间完成多篇论文,成功研制了羌医外用药酒——“七七活络丹”,并申报了国家专利。蔡光正说,羌医羌药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羌文化义不容辞。他决心让羌医药走进市场,服务千家万户,并用毕生精力为之奋斗。(本报 周 颖)
立志学医救助世人
羌医有独特的用药习惯,其医疗技术和经验主要靠家传和师承。1946年,蔡光正出生于汶川县威州镇禹碑岭村的一个羌族家庭。爷爷、父亲均精于医道,常常用自己配制的天然草药解除患者病痛,在当地享有盛名。蔡光正曾经亲眼目睹了爷爷和父亲为救一位气息奄奄的年轻人,连夜打着火把上山寻药,最终挽救了患者生命的感人场景,萌发了学医的志向,并发誓成为一位驱除病魔、解救病人于痛苦之中的济世良医。
1971年,蔡光正成为禹碑岭村的赤脚医生,从此踏上了行医的道路。他怀着发掘民间医药的雄心大志,长年跋涉于云雾缭绕、连绵起伏的深山密林,峰峦叠嶂、山道崎岖的羊肠小路,奔波在边远的羌寨之间,或为患者解除病痛,或培训乡村医生,或到海拔3000多米高的地方采药。饿了,就吃几口自己随身携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几口潺潺涌流的清泉;乏了,就住岩洞,睡树下。
1975年,调到威州公社卫生院外科工作后,为从理论到实践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蔡光正到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进修1年,师从著名骨科教授郑怀贤。他一头扎进了浩大无边的骨伤科领域,系统学习了人体解剖理论,掌握了指、穴按摩法以及骨伤理疗手法。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又挤出时间参加广西南宁光明骨科函授学院成都分院学习4年,1985年拿到了毕业证书。
好医生须德艺双馨
羌医羌药具有悠久历史。早在二世纪初期,羌族人民就懂得用羚羊、鹿胎、麝香、鹿粪、鸡胆等大批动物药治病。蔡光正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羌医羌药小鸡接骨膏外敷疗法治疗骨折确有止痛、消肿,促进骨折愈合作用。他坚持继承羌族这种传统疗法,为广大骨折患者解除了伤痛。据统计,自1989年到2001年,他运用羌医羌药治疗各种骨折2087例,取得满意效果。
德阳市宋江县清河镇农民秦某,因工伤左小腿约有3cm的伤口,流血不止,并伴有肿胀、疼痛,功能丧失。当即送往县人民医院求治,诊断为“左胫骨骨折”住院。由于效果不佳,患者又慕名找蔡光正治疗。经检查后,蔡光正认为患者左胫骨中下部骨断筋伤,气滞血瘀。他根据“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医患合作、内外兼治”的辨证治疗原则,先运用羌医祖传手法复位,再用羌药小鸡接骨膏外敷加上小夹板固定,仅敷药5次,就收到了下床活动早、复位好、愈合快的良效,26天后痊愈出院。
1986年6月的威州镇,洪水滔滔。人们纷纷扶老携幼,上山躲避这场罕见的洪水。当洪水不断地涌进医院时,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作为院长的蔡光正临危不乱,指挥若定,安排职工回家共渡难关,自己却将病床上的患者一个个背上山,全部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洪水退后,又将患者一个个背回医院,患者感动得热泪盈眶。
许多从农村来的病人,家庭经济困难,入不敷出,治疗所需的费用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蔡光正知道后,总是想尽办法帮助他们,刚送来的急诊病人还没吃上饭,立即叫家人将饭菜送到床前;病人没有衣服和鞋子,马上送衣送鞋;治疗费不够,自己掏钱帮助缴费,没有回家路费,就将路费送到患者手中。
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被蔡光正亲手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人们纷纷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有人称他“华佗在世”,也有人赞他“神医再现”,以致在办公室里形成了由几十面锦旗组成的一道“红墙”。对此,蔡光正谦逊地认为,这只是对他“行医就是多做好事”的最好注解。
让别人信服靠人格
一个人要有威信,让别人信服,靠的不是地位、权力、金钱,而是人格。蔡光正的所作所为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成都市龙泉驿区一位个体女老板,看好蔡光正的高超医术,连续7天赶到汶川,要与他合资。对女老板提出的优厚条件,蔡光正一点也不动心,委婉告诉她:“如果是为了钱,我早就走了。那周围十里八村的老乡怎么办?他们离不开我,我也不能没有他们。”
在担任近几十年的院长期间,他没有上下班概念,没有晚上和白天的区别,甚至没有了节假日……从行政管理到出诊巡诊,从拍片、查房到护理,他处处走在前。年年贡献最大,创收最多,但他每次都把一、二等奖让给其他人员,自己放在最后。
在蔡光正和全体员工的辛勤劳动下,今日的羌医骨伤科医院已初具规模。建筑面积由建院时的5间房增加到1400多平方米,病床由4张增加到24张,人员由8人增加到20人,年收入由原来的1万元增加到130万元左右。对此,蔡光正并没有停止脚步。他利用休息时间完成多篇论文,成功研制了羌医外用药酒——“七七活络丹”,并申报了国家专利。蔡光正说,羌医羌药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羌文化义不容辞。他决心让羌医药走进市场,服务千家万户,并用毕生精力为之奋斗。(本报 周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