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医业 > 医家 > 正文
编号:11161687
农村基层优秀中医风采:马背上的深山藏医
     胥晓琦

    青海省河南县宁木特乡宁木特村位于海拔3600~3800米高原的群山深处,是省级贫困县,只有崎岖的山路与泥泞的河滩通向那里。尽管从县里走到宁木特村卫生室仅80公里路,但即便是开着越野车也要走4个小时,因为常常要在颠簸的河滩或山间马道上艰难行驶。藏医玛玛,是这所卫生室惟一的乡村医生,深受当地牧民群众热爱。

    玛玛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深知牧民群众因交通不便、居住分散所致的就医困难。因此,“学习医术,悬壶济世,为家乡父老解除病痛”是伴随他自幼成长的愿望。上个世纪60年代,公社为了开展合作医疗,培养医务骨干,选派玛玛到县里学习了一年西医,回来任宁木特村合作医疗点负责人。他在工作实践中,经常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对于有些疾病缺乏用于治疗的西药,但用藏医药能够解决问题。二是有些牧民经济条件不好,用不起西药,而藏药便宜,能为更多的牧民治疗疾病。玛玛逐渐感悟到,藏医药是一门很重要、实用的知识,特别是在少数民族牧区做医疗服务仅仅懂得西医药知识不行,还要努力学习掌握藏医药知识。1973年~1976年,恰逢一些藏医药工作者来到合作医疗点工作,玛玛虚心地拜他们为师,开始接受藏医药学启蒙教育。1976年,他到县蒙藏医院,拜青海省三大著名藏医之一——香扎·尕布藏学习藏医及藏药炮制,历时一年半。此后,又在县蒙藏医院久美院长举办的藏医药学习班学习了8个月,主要学习中藏医基础、诊断、治疗和藏药辨识、采集、加工知识。其间,他还到县人民医院进修了一年西医。在完成藏医药学业中,他起早贪黑,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实践的精神,感动了老师,也得到了他们的真传。例如,有一些藏药制剂的制作方法非常独特如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珊瑚丸等,制作工艺复杂、时间漫长,特别是其中水银、黄金、珊瑚、银子等矿物锻炼都是传统方法,需要有丰富的经验,而玛玛都熟练掌握了这些制剂的制作工艺。

    玛玛擅长应用藏药、针灸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头痛,冠心病,高原肺心病等以及一些地方性疾病。例如,西医治疗血管性鼻出血只能用冷冻,在这么偏远的地方,病人很可能会死在到医院求医的路上,而玛玛应用藏医老师教授的灸法就能把病人治好。同时,玛玛对病人总怀着胜似亲人的责任心,对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病人、疝气引起的肠梗阻等急危重症病人,他能很快地正确诊断,并尽快向有条件治疗的医院转送,挽救了很多生命垂危的病人。

    玛玛的实际医疗服务涉及5个村、几千牧民群众,经常要到牧民家出诊。出诊一次,来回常常要走一天,没有公路,没有公共汽车,连摩托车也不能骑,只能骑马,而有些山间羊肠小道非常危险,只能由人小心地牵着马走,不留神脚下一滑,就会连人带马摔到山下。但无论是严冬酷暑、风雪雨夜,还是自己家中有急事,只要听说有急重病人需要出诊,玛玛都是拿起出诊包就走。他总是说:“家里事可以搁一搁,我吃点苦更算不了什么,病人才是最重要的,绝不能耽误!”

    玛玛深知当地牧民群众生活的困难,出诊、挂号、注射都不收费,而且把一些病重或行动不便的病人留在家中治疗,免费吃、住,还像对待家人一样,分文不取地悉心照料;他想方设法以最低的费用为病人治好疾病,从不开大处方,更不乱开药。同时,尽管玛玛从县里向山里拉一次药品非常困难,成本很高,但为了让牧民群众吃平价药、减轻看病负担,尽可能少加价。他常说:“群众还不太富裕,决不能‘坑’群众!”但就是这样,有些牧民群众还是付不起药费,每年都有30%的药费变成“死账”,他却从不去讨债。他总是说:“人家现在不方便,所以没有还,我们还能凑合。”而事实上,玛玛的医疗服务收入平均一年只有2000多元,仅够自己吃饭。

    由于玛玛的工作成绩突出,在当地牧民群众中口碑特别好,县卫生局准备吸收他到乡卫生院工作,给予干部待遇。但他却说:“我走了,牧民群众就医怎么办?这里条件艰苦,没有正式的医生来工作。我是这里牧民群众培养起来的医生,应该留下来为他们服务。他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就这样,玛玛40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乡村医生岗位。虽然,乡村医生的待遇很低,但他从不计较,总是默默地埋头苦干,对待病人和蔼可亲、认真诊治;并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有效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独特方法。为此,他深受当地牧民群众的热爱,大家把他当成自家的亲人一样看待和信任。

    现在,与玛玛同时拜师学习藏医药的师兄弟,有的当了县卫生局局长、有的成了州藏医院的名医,而他至今还在牧区当专职乡村藏医。当记者问玛玛有什么想法时,他说:“经济收入不重要,只要能多看好几个病人我就心满意足了。即使收入不够养活自己也没关系,还有老婆、子女干活儿、放牧养活我嘛!我只要一心一意为牧民们看病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