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医业 > 医家 > 正文
编号:11302311
传承创新为“夕阳”——记解放军总医院全军中医研究所所长杨明会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全军中医研究所所长兼中医科主任杨明会教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和保健工作,重点在防治老年病领域不断继承创新,将多种老年疾病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糖尿病、帕金森病、亚健康、肿瘤、心血管系统等疾病作为主攻方向,突出“高(高科技)、新(新思路)、先(先进性)”,取得了显著成绩,日前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医师奖”。

    将证候辨证方法与现代医学病理形态变化结合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其本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中医药学术发展不竭的动力。杨明会从医20余年来,注重学习、整理和研究中医理论,一方面强调继承,特别重视整体观点,力主通过调整整体而达到治疗局部的目的。他认为辨证治病是共性问题,辨人识体是个性问题,将宏观辨证的具体定位化和微观辨证的整体化结合起来,方能提高疗效。另一方面强调创新,积极主张中西医结合,倡导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并发展中医,将传统中医的证候辨证方法与现代医学病理形态变化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其本质。

    他根据自身治疗老年病的经验,提出了帕金森病“病位在脑,病机在于肾精亏虚、痰瘀阻络”这一观点,突破了“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传统观点,深化了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丰富了中医脑病理论;提出活血补肾法治疗帕金森病的新观点,采用此法治疗该病临床疗效高,对西药治疗失效者也能取得较好效果,结合西药治疗则效果更为显著,同时还减少了西药用量,减轻了西药副作用。临床研究上引进PET技术用于人体探讨中药治疗帕金森病作用机理和判定疗效,还在国内首先运用脑内微透析技术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化学技术,通过动物实验,将活体动态研究脑脊液中神经介质的变化,运用于中药对脑复杂功能过程中的化学调控的研究,在开展老年脑病的中医药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资助,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探求众多疑难病的共同规律,掌握其病因病机特点,同时辨证求准,用药求精

    在治疗老年多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方面,杨明会强调,必须注意寻求众多疑难病的共同规律,掌握其病因病机特点,同时辨证求准,用药求精,提出了逢疑难必用活血化瘀、遇怪疾定当祛痰化浊、疑难久病注意扶正祛邪等治疗原则,灵活运用补肾活血、通利二便、痰瘀同治、妙施虫药等方法,使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都取得了突出效果。如提出以益气活血、温补心肾为主治疗冠心病,注重调肝益肾理脾法治疗高血压,用补肾益肺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气道高反应性病症。他结合中医临床实践,根据“扶正固本,适时攻邪,随证治之”的基本原则治疗恶性肿瘤,在临床上采用扶正抗癌法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社会效益,并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

    杨明会根据中医学理论,吸收现代病理学研究成果,克服中医四诊局限性,大胆提出放射性肺损伤“早期热伤肺络、后期瘀阻肺络,早期应用凉血解毒及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的假说,临床防治取得了明显效果,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有关实验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他提出糖尿病病机为“脾肾气虚为本,阴虚燥热血瘀为标”的观点,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立项,开发研制的中药新药消渴化瘀颗粒剂已成功转让300万元;他提出气虚肾虚血瘀症和免疫功能紊乱是老年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开展针对老年人免疫功能紊乱的早期诊断,揭示老年病之气虚肾虚血瘀证与免疫功能紊乱及其细胞分子免疫学基础和益气补肾活血法的作用机理,积极开展中医药防治和中药制剂“保元活血颗粒”的开发研究,获军队“十五”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资助,并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重内涵发展,强调科室学术优势在老年病,其重点是医疗保健工作

    学科特色是科室医疗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标志。根据中医科在解放军总医院的地位和任务要求,作为科主任的杨明会十分注重学科特色建设,强调中医科的优势在老年病,其重点是医疗保健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以老年病保健为重点形成了中医科的医疗特色,尤其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疑难杂症等,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诊疗方案。开展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在中药配合放化疗减轻毒副反应方面,疗效明显。连续4年门诊量突破了10万人次,2005年达到14余万人次,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和好评。在他的带领下,中医科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先后被国务院批准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中医内科老年病重点学科、解放军中医研究所和北京地区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单位。连续4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2005年成为全军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如今,杨明会已带教博士、硕士研究生13名,承担多项国家、军队科研课题并获得多项奖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57篇,他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解放军中医药学会会长等多项职务。虽然工作比较忙,但他高度重视老干部的医疗保健工作,以满腔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努力探索诊疗规律,认真研究保健对象的生理病理特点,对临床用药反复斟酌,力求万无一失,做到了首长、家属、领导、同事“四满意”。他视病人如亲人,急病人之所急,解病人之所困,保持了良好的行业作风和职业道德,得到了上级领导与广大患者的交口称赞。2005年被评为全军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获北京市首届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

    中西系统医学研究取得进展

    11月19日,山西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组织全省著名专家对拥有400多万字系统医学著作的提纲进行了第一次专题论证,提交这项重大科研成果的主创研究人员是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惠生。

    这项研究成果凝聚了两代人的努力。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批名老中医之一、原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刘绍武通过潜心研究、实践,在《伤寒论》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三部六病”中医理论新学说。在此基础上,原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西医内科专家刘惠生认为,系统医学发展必须建立在中西医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以现代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以现代科技为工具,特别以中医朴素的系统思想为主体,进行深层次的突破性研究方能奏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刘惠生在传承“三部六病”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西医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先后撰写出《三部六病精义》、《异源同流》及《系统医学》著作,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在国内率先提出中西医比较完整结合的理论示范模本,并在中西医名称术语、治疗原则等统一方面提出了独特见解及可具体操作的应用方法。

    据悉,山西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对这一科研成果还将组织多次专题论证会,进一步鉴定其学术成果与实用价值。(吕吉山)(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