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仁术育英才 杏林春秋铸辉煌
成都中医药大学50年改革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2006年,伴随着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50年的光辉历程,成都中医药大学也迎来了她的50华诞。50年给我们留下太多难忘的记忆,创业的艰辛、文革的磨难、拨乱反正的喜悦、改革发展的成就……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发展既清晰地流贯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又充分彰显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勃兴的轨迹。
这所民族传统文化浸润,现代教育理念导引,底蕴深厚,开拓创新的西部学府,与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共辉煌,和新世纪人类健康事业同进步,与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齐跨越,成都中医药大学几代人的不息奋斗,谱写了50载的辉煌篇章!
锐意进取,西部龙头地位日益巩固
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名成都中医学院)创办于1956年,是在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最早创立的4所中医高等院校之一。学校植根于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美誉的四川,医疗、药材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学校的创办促使优质中医药教育资源与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融合,中医药人才培养步入崭新阶段,翻开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建校50年来的数次重大事件勾画出了成都中医药大学逐步发展壮大的轨迹。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1985年被确定为四川省属重点高等院校,199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经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批准试办省级研究生院。2006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协议,共建成都中医药大学。
50年筚路蓝缕,50年开拓创新。今天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完整的高等教育层次、学科优势突出、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显著、综合实力强劲,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以本科教育为中心,理、工、管、文、农、教等多学科相关专业交叉渗透、协调发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学校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中心和最大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及对外交流中心,处于中西部地区中医药科学研究开发前沿,在四川中医药领域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及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医药领域的行业引领作用日益巩固和突出。
5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积淀了“厚德博学、精思笃行”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求实、团结、勤奋、进取”的优良校风,确立了“秉承传统,崇尚创新,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方略。
人才荟萃,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建校50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名医荟萃、名师辈出,李斯炽、吴棹仙、凌一揆、卓雨农、陈达夫等一大批名医、学界泰斗都曾在此执掌教鞭,他们爱国敬业、厚德济世、严谨笃学、淡泊名利的师表风范激励后学,在一代又一代中医人中薪火相传。
近年来,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三名”(名师、名医、名家)工程,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目前,学校有教职员工1900余人,正高级职称者158人,副高级职称者311人;博士生导师88人,硕士生导师
283人。有全国首届百名高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3人;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14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4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人。学校还聘请了吴阶平院士、王永炎院士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荣誉教授、客座教授。
着眼未来,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高
建校50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学校促进中医药教育向综合教育模式改变,实现了向多规格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学校高度重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突出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三让”(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让学生得到发展机会,让学生增强发展动力)教育理念,构建“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三让”教育理念的实践,学生在各类活动和赛事中崭露头角。由学生主办已达24年的学术性刊物《中医学与辩证法》在全国高校有较大影响。学校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科技“挑战杯”竞赛多次获奖,获“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高校优秀组织奖”,并有27件作品获奖。在大学生文化艺术比赛中,学校获得全国金奖2项,四川省金奖4项。学校武术运动队在全国和省市大学生赛事中获奖近百项。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1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表彰。
建校50年来,学校已培养了高级中医药人才35000余人,其中,培养了全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第一位外籍针灸学博士、第一位外籍方剂学博士等等,造就了一大批名医、杰出企业家、党政管理干部。
突出特色,学科建设稳步发展
成都中医药大学坚持以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为主体,中医药特色突出、多学科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体育部、国际教育学院等10余个院(部)。学校开设有16个本科专业。学校是全国首批有权授予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和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之一;是卫生部、教育部首批确定的师资培训基地;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试办的惟一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及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学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中药学、中医学),博士后工作站3个(太极集团、恩威集团、江中集团),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7个,并于2004年由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批准试办省级研究生院。
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提出了“坚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带动和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建立重点学科特区,构建学科建设大干线”的思路,50年来,学校已建成中药学(“长江学者”特聘岗位学科)、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依托重点学科建设,大力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品牌专业,其中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为省级品牌专业,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校级精品课程24门。“十五”期间,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3部、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7部,主审国家规划教材5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我校第一批中选20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出版该校特色教材9本。学校上下重视教学改革研究对教学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新上国家各类教改项目45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部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
仁术济世,医疗服务名冠西部
医疗临床实践既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服务民众的重要途径。学校已建成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7所,教学医院12所,实习医院32所,承担学校各层次学生的教学实习任务。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建于1957年,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中医附属医院之一,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急救康复为一体的教学医疗单位,是“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全国眼病医疗中心”。设有中医急症、眼病、肾病、肛肠病等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医院名医荟萃,有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教师5人、省级名中医2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1人,以及省学术技术带头人9人,省中医药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
在2006年10月评选出来的“首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中,学校占据4席,充分显示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高端人才聚集的诊疗实力。
开拓创新,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传统中医药需要继承发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就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成都中医药大学是国家西部中医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国家中药GCP中心、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四川省中药筛选评价中心、四川省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文献古籍研究所、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中药研究所、针灸研究所、民族医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7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四川省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
学校高度重视学术交流工作,编辑出版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积极参与2002年首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协办2005年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承担大会学术工作,营造浓厚的中医药学术氛围,扩大了中医药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学术影响力。
一批创新科研团队正在或已经形成,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十五”以来,承担科研项目共889项,其中国家“863”项目和“973”项目、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1项,“973”项目7项,其中牵头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863”项目15项,争取科研到位经费8732万元。“十五”以来,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74项,其中部省级32项。
学校历来重视产学研结合,重视科技为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十五”期间转化成果84项,合同经费6877万元;研发的药品已成为全国十大药业集团——太极集团、全国知名药业集团——恩威集团、华美集团等的拳头产品。同时,学校有重点地自主创办或与社会联办自己的科技企业,1994年发起组建高科技股份制公司“华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为中医药院校参与发起的第一家上市公司;2004年牵头组建“四川省中医药科教集团”;2006年参与组建四川生物技术协会;参与发起成立四川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公司,承担了四川省31个GAP基地中17个基地的建设指导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夯实基础,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办学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办学保障、支撑有力。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15.30万m2,现有校舍建筑面积47.96万㎡,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80万㎡,学生宿舍面积16.40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9618万元;图书馆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成都分中心,有图书77万余册,电子图书75万余册;校园网“千兆为主干,百兆到桌面”,覆盖全校。随着学校温江新校区规划的实施,一所校园信息化、景观人文化、环境生态化、建筑园林化的现代化大学即将矗立在祖国西部。
高举旗帜,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有效
成都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发挥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先导、凝聚、保障作用。学校深入扎实地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与促进学校改革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改进工作作风结合起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学校建设与中医药高等教育相适应,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特色鲜明、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方位构建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力加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搭建中医药膳食文化、中医药健身文化、中医药学术文化、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等实践平台,建设了文化碑廊和药用植物园,建成了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形成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传统文化为主要特征,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社团活动、课余文化活动形式多样,表现出色,多次受到国家和四川省表彰。
面向世界,对外交流蓬勃发展
立足四川,引领西部,辐射全国,面向世界,成都中医药大学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范围,努力成为传播中医药的重要基地,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
学校在全国最早开展对台教育,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曾专程到学校视察并高度评价了学校的工作。学校立足西部,积极与美国、葡萄牙、德国、日本、以色列、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澳门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建立了合作关系。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学校在葡萄牙设立了分校,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学校招收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是四川省招收外国留学生最多的院校之一,并培养了我国第一位外籍针灸学博士、第一位外籍方剂学博士。同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共举办了170余期多种类型的国际针灸中医药培训班,共培训学员3000多人次。接待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团体、个人共7000多人次的来访,并应邀常年派出数十名专家教授赴国外讲学,开展科研合作和医疗服务。
继往开来,“十一五”规划续写新世纪辉煌
2006年,学校紧紧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审时度势,制订了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推动学校健康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学校明确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和中医药教育特殊规律,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和以特色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方略;坚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坚持以发展为要务,改革为动力,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
学校确定了“按照‘两思考、三规划'的要求,坚持结构调整与加强内涵建设与并重的发展思路,实施特色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的方略,建设学习型、节约型、创新型学校。妥善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处理好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保持中医药特色;做精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做大社会需求量大的相关专业、做强办学的综合实力;坚持结构调整与内涵建设并重等措施”的基本思路。
学校提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办学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术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科学研究上档次、增效益,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扩大临床服务范围,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和对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实施教育创新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学术建设工程、名牌精品工程、对外合作推进工程、中西部行业引领工程、人才强校工程、人文关怀工程,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具体任务。
50载艰苦奋斗,50载桃李竞芳。半世纪的光辉岁月,成就了几代成都中医药大学人发展前进的梦想。50华诞,是学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机遇,是开拓创新,再创辉煌的新起点。今天,学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省局共建”的有利平台,勾勒和实施“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八万里风鹏正举”,学校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实现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蒋通荣 罗萍)
2006年,伴随着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50年的光辉历程,成都中医药大学也迎来了她的50华诞。50年给我们留下太多难忘的记忆,创业的艰辛、文革的磨难、拨乱反正的喜悦、改革发展的成就……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发展既清晰地流贯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又充分彰显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勃兴的轨迹。
这所民族传统文化浸润,现代教育理念导引,底蕴深厚,开拓创新的西部学府,与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共辉煌,和新世纪人类健康事业同进步,与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齐跨越,成都中医药大学几代人的不息奋斗,谱写了50载的辉煌篇章!
锐意进取,西部龙头地位日益巩固
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名成都中医学院)创办于1956年,是在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最早创立的4所中医高等院校之一。学校植根于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美誉的四川,医疗、药材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学校的创办促使优质中医药教育资源与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融合,中医药人才培养步入崭新阶段,翻开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建校50年来的数次重大事件勾画出了成都中医药大学逐步发展壮大的轨迹。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1985年被确定为四川省属重点高等院校,199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经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批准试办省级研究生院。2006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协议,共建成都中医药大学。
50年筚路蓝缕,50年开拓创新。今天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完整的高等教育层次、学科优势突出、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显著、综合实力强劲,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以本科教育为中心,理、工、管、文、农、教等多学科相关专业交叉渗透、协调发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学校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中心和最大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及对外交流中心,处于中西部地区中医药科学研究开发前沿,在四川中医药领域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及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医药领域的行业引领作用日益巩固和突出。
5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积淀了“厚德博学、精思笃行”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求实、团结、勤奋、进取”的优良校风,确立了“秉承传统,崇尚创新,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方略。
人才荟萃,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建校50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名医荟萃、名师辈出,李斯炽、吴棹仙、凌一揆、卓雨农、陈达夫等一大批名医、学界泰斗都曾在此执掌教鞭,他们爱国敬业、厚德济世、严谨笃学、淡泊名利的师表风范激励后学,在一代又一代中医人中薪火相传。
近年来,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三名”(名师、名医、名家)工程,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目前,学校有教职员工1900余人,正高级职称者158人,副高级职称者311人;博士生导师88人,硕士生导师
283人。有全国首届百名高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3人;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14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4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人。学校还聘请了吴阶平院士、王永炎院士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荣誉教授、客座教授。
着眼未来,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高
建校50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学校促进中医药教育向综合教育模式改变,实现了向多规格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学校高度重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突出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三让”(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让学生得到发展机会,让学生增强发展动力)教育理念,构建“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三让”教育理念的实践,学生在各类活动和赛事中崭露头角。由学生主办已达24年的学术性刊物《中医学与辩证法》在全国高校有较大影响。学校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科技“挑战杯”竞赛多次获奖,获“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高校优秀组织奖”,并有27件作品获奖。在大学生文化艺术比赛中,学校获得全国金奖2项,四川省金奖4项。学校武术运动队在全国和省市大学生赛事中获奖近百项。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1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表彰。
建校50年来,学校已培养了高级中医药人才35000余人,其中,培养了全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第一位外籍针灸学博士、第一位外籍方剂学博士等等,造就了一大批名医、杰出企业家、党政管理干部。
突出特色,学科建设稳步发展
成都中医药大学坚持以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为主体,中医药特色突出、多学科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体育部、国际教育学院等10余个院(部)。学校开设有16个本科专业。学校是全国首批有权授予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和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之一;是卫生部、教育部首批确定的师资培训基地;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试办的惟一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及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学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中药学、中医学),博士后工作站3个(太极集团、恩威集团、江中集团),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7个,并于2004年由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批准试办省级研究生院。
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提出了“坚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带动和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建立重点学科特区,构建学科建设大干线”的思路,50年来,学校已建成中药学(“长江学者”特聘岗位学科)、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依托重点学科建设,大力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明显的品牌专业,其中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为省级品牌专业,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校级精品课程24门。“十五”期间,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3部、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7部,主审国家规划教材5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我校第一批中选20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出版该校特色教材9本。学校上下重视教学改革研究对教学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新上国家各类教改项目45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部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
仁术济世,医疗服务名冠西部
医疗临床实践既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服务民众的重要途径。学校已建成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7所,教学医院12所,实习医院32所,承担学校各层次学生的教学实习任务。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建于1957年,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中医附属医院之一,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急救康复为一体的教学医疗单位,是“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全国眼病医疗中心”。设有中医急症、眼病、肾病、肛肠病等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医院名医荟萃,有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教师5人、省级名中医2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1人,以及省学术技术带头人9人,省中医药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
在2006年10月评选出来的“首届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中,学校占据4席,充分显示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高端人才聚集的诊疗实力。
开拓创新,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传统中医药需要继承发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就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成都中医药大学是国家西部中医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国家中药GCP中心、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四川省中药筛选评价中心、四川省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文献古籍研究所、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中药研究所、针灸研究所、民族医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7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四川省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
学校高度重视学术交流工作,编辑出版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积极参与2002年首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协办2005年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承担大会学术工作,营造浓厚的中医药学术氛围,扩大了中医药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学术影响力。
一批创新科研团队正在或已经形成,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十五”以来,承担科研项目共889项,其中国家“863”项目和“973”项目、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1项,“973”项目7项,其中牵头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863”项目15项,争取科研到位经费8732万元。“十五”以来,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74项,其中部省级32项。
学校历来重视产学研结合,重视科技为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十五”期间转化成果84项,合同经费6877万元;研发的药品已成为全国十大药业集团——太极集团、全国知名药业集团——恩威集团、华美集团等的拳头产品。同时,学校有重点地自主创办或与社会联办自己的科技企业,1994年发起组建高科技股份制公司“华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为中医药院校参与发起的第一家上市公司;2004年牵头组建“四川省中医药科教集团”;2006年参与组建四川生物技术协会;参与发起成立四川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公司,承担了四川省31个GAP基地中17个基地的建设指导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夯实基础,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办学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办学保障、支撑有力。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15.30万m2,现有校舍建筑面积47.96万㎡,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80万㎡,学生宿舍面积16.40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9618万元;图书馆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成都分中心,有图书77万余册,电子图书75万余册;校园网“千兆为主干,百兆到桌面”,覆盖全校。随着学校温江新校区规划的实施,一所校园信息化、景观人文化、环境生态化、建筑园林化的现代化大学即将矗立在祖国西部。
高举旗帜,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有效
成都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发挥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先导、凝聚、保障作用。学校深入扎实地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与促进学校改革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改进工作作风结合起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学校建设与中医药高等教育相适应,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特色鲜明、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方位构建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力加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搭建中医药膳食文化、中医药健身文化、中医药学术文化、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等实践平台,建设了文化碑廊和药用植物园,建成了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形成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传统文化为主要特征,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社团活动、课余文化活动形式多样,表现出色,多次受到国家和四川省表彰。
面向世界,对外交流蓬勃发展
立足四川,引领西部,辐射全国,面向世界,成都中医药大学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范围,努力成为传播中医药的重要基地,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
学校在全国最早开展对台教育,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曾专程到学校视察并高度评价了学校的工作。学校立足西部,积极与美国、葡萄牙、德国、日本、以色列、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澳门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建立了合作关系。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学校在葡萄牙设立了分校,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学校招收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是四川省招收外国留学生最多的院校之一,并培养了我国第一位外籍针灸学博士、第一位外籍方剂学博士。同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共举办了170余期多种类型的国际针灸中医药培训班,共培训学员3000多人次。接待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团体、个人共7000多人次的来访,并应邀常年派出数十名专家教授赴国外讲学,开展科研合作和医疗服务。
继往开来,“十一五”规划续写新世纪辉煌
2006年,学校紧紧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审时度势,制订了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推动学校健康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学校明确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和中医药教育特殊规律,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和以特色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方略;坚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坚持以发展为要务,改革为动力,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
学校确定了“按照‘两思考、三规划'的要求,坚持结构调整与加强内涵建设与并重的发展思路,实施特色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的方略,建设学习型、节约型、创新型学校。妥善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处理好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保持中医药特色;做精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做大社会需求量大的相关专业、做强办学的综合实力;坚持结构调整与内涵建设并重等措施”的基本思路。
学校提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办学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术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科学研究上档次、增效益,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扩大临床服务范围,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和对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实施教育创新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学术建设工程、名牌精品工程、对外合作推进工程、中西部行业引领工程、人才强校工程、人文关怀工程,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具体任务。
50载艰苦奋斗,50载桃李竞芳。半世纪的光辉岁月,成就了几代成都中医药大学人发展前进的梦想。50华诞,是学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机遇,是开拓创新,再创辉煌的新起点。今天,学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省局共建”的有利平台,勾勒和实施“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八万里风鹏正举”,学校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实现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蒋通荣 罗萍)